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国姓窃明> 第304章 准备万全,对多铎的最后一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04章 准备万全,对多铎的最后一战(1 / 2)

收到十五弟率军深入江南后,终因冒进、助战水师覆灭,而被重重围困、生死不知的噩耗,多尔衮自然是非常震惊的。

当时他正在用早膳,震惊得快子都掉地上了。

“什么?这不可能,十五弟可是带了三个旗的主力,还有汉蒙军助战,他手头的兵马,可是占到了朝廷全部兵力的三成啊!”

多尔衮根本无法想象,素来战无不胜的他大清,居然还能有如此规模的雄师,被那些懦弱不武的南蛮子围困得难以脱身。

此时此刻,来负责帮多尔衮参谋军机的,乃是降臣洪承畴,洪承畴不无忧虑地说:

“王爷,孔有德与尼堪贝勒确实不知道豫亲王的近况,但明军能在江南跟豫亲王交战的同时,还分兵偷袭反攻江北,形势之严峻可见一斑呐!

或许豫亲王确实英勇无敌,哪怕没了水师助战,他数万铁骑依然能搅得江南一片稀烂,但他至今无法突破江防送回消息,也是实情。

说明明军至少坚壁清野做得非常成功,哪怕有府县被我天兵攻克,他们也能在城破之前撤走战船,或是烧毁战船,这才让豫亲王哪怕得地不少,也暂时无法筹出战船北渡联络。”

洪承畴这番话,也是尽量往好处想了,也是在给多铎脸上贴金,顺便给多尔衮一些台阶下。众所周知,多尔衮和他几个同胞兄弟,还是多铎的关系最好,这点还是要文过饰非的。

若非如此,多尔衮也不至于把规模最大的一支出征军队,交给多铎了。

好在多尔衮也是知道轻重的,他很快缓过神来,意识到眼下面子不面子的不重要,关键是立刻发兵增援。

“如今北直隶、山东还有多少兵马可以调遣?让左近的兵马立刻去淮扬,就算缺船渡江,至少先收复扬州,把敢重回江北的明军彻底碾碎!这样多少能吸引消耗一些明军兵力,为十五弟争取时间突围。

然后,让各部尽快设法以小股快船冒死南渡,跟十五弟取得联络。他这人也是,就算暂时打不过明军水师,在江南设法派小船回来联络也好,难道真就围得如此严密、数百里江面连一叶扁舟都偷过不得?”

洪承畴一一应诺,记下摄政王的指导思想,然后才慢慢细化筹划,回禀道:

“北直隶兵马南下,怕是迁延日久。恳请王爷准许各部换防,让山东的朝廷在旗兵马,包括汉蒙军旗一律南下淮南增援豫亲王。

我北直隶兵马,再逐步接防山东兵马南下后空虚的防区,如此,可多争取十余日的整备、行军时间。

山东驻军原本是肃清运河沿线残敌贼寇、并提防登来刘泽清的。想来寒冬腊月,刘泽清也无力进取,这厮本就只想当个军阀,搜刮地方。暂时放着不管也没事,他要是敢冒进,等北直官军抵达后,自会将其殄灭!

另外,若是担心山东兵马不足使用,还需行文英亲王部,酌情放宽对南阳、襄阳攻势,转而增援淮南,或就近移攻信阳、合肥,以分江北明军之势。”

多尔衮一一准奏,又计点了一番各处兵马规模,心中微微生出一股捉襟见肘的局促感。

他忍不住问洪承畴:“若是此番我大清主力,真遭遇了什么伤筋动骨,除了以各旗各户增补正丁从军,怕是还要再想别的法子补充军力了。洪先生可有妙策?”

历史上,清军在江南征战数年后,也渐渐发现随着战争全面持续,光靠八旗和汉军旗也有点不够用。于是顺治三年开始,就筹备了绿营,以区别于原本的汉军旗,给更多想投军的汉人一条新的上升通道。

如今,却是因为多铎的提前危急,竟机缘巧合让多尔衮不得不提前琢磨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后世有很多看官,一直误以为清朝入关前,只有六七万满人主力部队,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之所以有“六万”这个深入人心的数字,主要来源于八旗最初的定义:三百户一牛录,五牛录一甲喇,五甲喇一旗,所以一个旗是二十五牛录七千五百户,每户出一丁作为常备军,一旗自然是七千五百骑兵,乘以八就是六万。

但实际上,六万人只是奴儿哈赤时期最初齐民编户的结果,就好比任何朝代一开始都要清查人口算清户数,后来如果几十年不做人口普查,根本不知道涨什么样了。八旗的一线正规常备军,经过多年增长,也早就突破了每旗一万人的编制。

清早期的民政自然是稀烂,所以奴儿哈赤加黄台吉,相当长时间里没有核定编户。满人百姓为了少当兵,自然也不会去分户。

所以不管人口繁衍成多大一家子,往往一直到顺治入关时,几十年前编八旗时那一户,如今还是一户,实则父母甚至祖父母辈都老死战死完了,下面的兄弟甚至堂兄弟还算在一户内过日子。

如今多尔衮也知道这种情况,他也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想贸然强行改变。他对这些不分户的旗民唯一的要求,就是“某一户的正丁战死了,或者老得不能从军了,必须从该户其他非正丁里出一个顶替兵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