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科幻灵异>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宪节皇后邢秉懿令人悲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宪节皇后邢秉懿令人悲叹(1 / 2)

中国历次战乱都会带来无数人间悲剧,国破家亡之际,战争就不再只是男人们的事,而女人们往往要比男人承受更多的苦难,因为她们往往成为战争的战利品和敌人的玩物。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使北宋皇族女性受尽折磨和苦难,尤其是宋高宗赵构的皇后邢秉懿更加不幸,她被逼迫“以堕马损胎”,国破家亡、别夫失子,所有苦楚都自己扛。

1126年 (北宋靖康元年)十月,金军攻陷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宋钦宗赵桓派弟弟康王赵构前往金营议和。

赵构行至磁州时(今河北磁州),被宗泽将军劝止:“你的叔叔肃王到了金营后,就一去不复返,如今金国的挞虏花言巧语哄骗大王前去,决没安什么好心。况且,金朝的大军已迫近京城,大王再去又有何益!臣强烈要求大王你不要去。”

果然,就在赵构作为“和谈大使”前往金国的途中,金军仍然继续进军。十一月,金军轻而易举攻占了北宋首都--汴京。宋钦宗亲赴金军大营跪献降表,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内皇家珍藏、公私储蓄被金军掳掠一空。金军就敲着得胜鼓,押解着俘虏和战利品北归。

当押解的队伍渡过黄河后,金军防守松懈,人们可以半自由活动,宋徽宗就找到了曹勋,宋徽宗遣武义大夫曹勋寻机南归,要求他与侥幸避开了这场劫难的赵构取得联络。宋徽宗交付曹勋一件背心,“谓勋曰:‘不知中原之民推戴康王否?’宋徽宗见翌日,出御衣书领中曰:‘可便即真,来救父母。’并持韦贤妃、邢夫人信,命勋间行诣王。”

宋徽宗交付曹勋一件背心,里面密写:“要想尽一切办法,快快来救你的父母。”他还哭着嘱托曹勋,并转告赵构:“千万不要忘记我这次被俘后,往北走的路上所受的苦。”并把擦泪的白纱手绢交给曹勋说:“你见到康王后,表达我的思念,我的痛苦。今生今世父子恐怕是相见无期,只有早日肃清中原,收复河山,才能救他的父母。”

赵佶虽然只写了八个字:‘可便即真,来救父母。’但是这八个字和当年汉献帝的衣带诏十分相似,都是要找可靠的大臣来解君父之难。不过汉献帝时期的衣带诏是从国家大义的角度来说,希望众臣能够除奸去佞,帮助刘协亲政。而宋徽宗这份诏书则是从亲情角度出发,希望儿子能够挥军北上,将父亲救出来。

除了这八个字之外,赵佶还要曹勋转告赵构几句话。第一句是“见康王第言有清中原之策,悉举行之,毋以我为念”。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赵佶十分希望能够复仇,只要儿子能够北伐,就算不能把自己给救出去也要和金军打个你死我活,为自己报仇,洗刷国仇。

第二句话是“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宋徽宗这次是重申祖宗的遗训,希望儿子能够不要懈怠,兼听则明,做一个明君。

赵构的发妻邢秉懿摘下一只平时经常戴的金耳环托付给曹勋说:“到时传语大王,愿早如此环,才会得以相见。如果见到我的父亲,告诉他我还好。” 环者,“早还”也。周围人听后都忍不住伤心掉泪。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曹勋历尽千辛万苦“自燕山遁归。”到了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曹勋见到了赵构,将赵构的父皇赵佶、母后韦贤妃以及邢夫人的信奉上。这时,一路南逃的赵构突然间见到双亲的亲笔信,大哭不止。哭过之后,“高宗泣以示辅臣。”

这时候的赵构虽然一直高举着北伐幽燕,迎回二圣的口号,但是这毕竟只是口号,用来凝聚人心还可,但是要真去做的话赵构是绝对不愿意的。赵构这时候已经当了皇帝,一旦二帝回来,自己该怎么办?二帝往哪放?会不会让夺门之变提前数百年发生?这都是自己担心的问题。所以他心里是绝对不希望徽钦二帝回来的,而是希望他们就在那里度过余生。

赵构心里这个想法也不是没人知道,但是曹勋对徽宗太忠心了,也或许是因为亲身经历过这种痛苦,所以不希望皇帝也受这种罪。反正他就是不明白赵构的心思,“勋建议募死士航海入金国东京,奉徽宗由海道归,”这个想法肯定是不符合赵构的愿望的。

见到曹勋提出这个建议,身边那些“明事理”的人就赶紧过来解围。“执政难之,出勋于外,凡九年不得迁秩。”

就这样,曹勋就在落魄、抑郁中煎熬了14年,直到绍兴和议达成他才重新被委以重任。这次他是以报谢副使的身份出使金国,说服金熙宗同意送还韦贤妃,以及宋徽宗、邢秉懿的灵柩。

回国后,曹勋“迁保信军承宣使、枢密副都承旨。”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又“拜昭信军节度使,副王纶为称谢使。时金主亮已定侵淮计,勋与纶还,言邻国恭顺,和好无他,人讥其妄。孝宗朝加太尉、提举皇城司、开府仪同三司。”淳熙元年(1174年),曹勋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赠少保。”

好了,话题回转回来。

1127年 (靖康二年) 三月,金军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官员、教坊、工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