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科幻灵异>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为什么清朝没有太监误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为什么清朝没有太监误国?(1 / 1)

太监是古代封建制度的特产,而且对我国古代历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太监失去了男人的象征,所以很多是对权利迷恋到顶峰的狠人,他们奸诈残忍,贪欲极大,甚至有很多太监凭借一己之力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比如赵高,魏忠贤,蔡伦等。

因为明朝的大臣实在是太聪明了,于是皇帝想借太监的力量对抗大臣,这段时期是太监最强盛的时期,太监从宫廷走到社会,开始直接参与朝政,太监的权利达到了顶峰,但是这种情况在清朝却改变了,那么作为封建集权统治的顶峰,为什么清朝的太监却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呢?

那么在太监的强盛时期明朝之后,在历史上几千年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太监,为什么在封建统治达到顶峰的清朝为什么太监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呢,当然这和清朝对太监的制度有关,而且清朝的皇帝也都是硬茬,使得太监几乎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第一,当然是清朝的“管理制度”,这几乎把太监的一生牢牢地掌握住了,他们从太监进宫前就有严格的选拔制度,对太监的家庭背景都有严格调查,而且对品行和经历也会调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太监也是古代穷苦人民发财致富的道路之一,所以太监也大都是直隶地区的人。

当然相当太监的人很多,所以也会有腐败行为的出现,乾隆后期太监的招募都是由内务府的人操办,而且对腐败行为的惩罚也很严重,内务府对太监严格筛选,对于那些不是直隶地区的人或者京畿直隶之人会派到各王府去,当然王府内符合入宫条件的太监也可以招进宫去。

太监进宫不好进,出宫更难出,如果太监里有称年老患病、甚至卧病不起请求退役的,先由总管太监奏明,然后内务府大臣亲自验看,即使临时有事也会派司员前往验证,太监退役的检验管理由内务府大臣负责,为防止太监通过伪造证据、贿赂总管等方法蒙骗出宫,从嘉庆起,内务府大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清朝对太监的管理不是一般的严格,包括管理太监出宫门的管理,严防其与外人接触;削弱、限制太监的职权,甚至请假都有严密的控制,如果发现请假不符合规定管理太监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惇亲王帮太监伪造假条,被宗人府惩罚降为郡王。

太监的日常管理由内务府大臣负责。日常管理包括传达圣训、约束训导、退役安排以及监控与限制等,其中主要是传达圣训与约束训导。清朝皇帝很忌讳太监“犯法”,多次下达训谕:太监不准干政,不准与官员勾结,不准违规越礼、纵容家人生事,不准私藏军器等。据昭槤《啸亭杂录》载,乾隆年检一位太监曾在背后直呼当朝大员梁国治之名,时任内务府大臣的和珅听见后,大怒,认为“梁为朝廷辅臣,汝辈安可轻之?”随即下令打他几十大板,并令其向梁叩头道歉。

第二,在制度上,严格控制太监的数量,明朝是太监的顶峰时期,人数据说达到十万多,而清朝在创建初期,就已经对明朝臃肿的太监机构实行了改革,将明崇祯末年的九万多太监削减到九千人,而且制定了一套专门的宫法。

顺治时期皇宫只保留一千多的太监,到了乾隆盛世增加到三千人,这个数字一直保留至晚清末年,极大地削减太监人数,实质上就是对太监队伍进行大清洗,之后,即使有太监想“搞事”,也会因为自身群体力量的弱小而不敢造次,只能谨慎“工作”。

第三,在政治上,皇帝不再依赖太监群体。

清朝的皇帝十分勤政,他们极力树立唯我独尊的绝对权威意识,一般都不太喜欢提建议的大臣,只喜欢埋头做事的那些奴才,他们控制朝政可以说达到了极致,不可能让国家决策权落入王公大臣之手,更不要说被严密防范的太监群体。加上当时的太监多数为地位低于满、蒙、藏的汉人,想造反,基本没什么希望。

入关前,满清的中央决策机构尽管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但由于努尔哈赤的出色领导,可以控制整个决策层。入关后,清朝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开始设置内阁,保留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已经没有了决策功能,实际上,康熙中期之后,南书房就代替了内阁,成为清朝的决策中心。

所以使得清朝太监也没有机会涉足朝廷的决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