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远胜,但论娇媚冶态,却又不及李莫愁了。】
而对年方九岁的郭芙,也极写其美:
【武修文连讨三个没趣,讪讪的很是不好意思,定睛瞧她时,只见身穿淡绿罗衣,颈中挂了一串明珠,颗颗都有小指头般大小。她脸色白嫩难言,犹如奶油一般,似乎要滴出水来,双目流动,秀眉纤长。
武修文虽是个小童,也觉得她美艳无伦,不由自主的生出一种亲近之心。但她神色凛然,却又似拒人于千里之外,令人畏惧退缩。
那女孩一双朗如点漆的眼珠在武修文身上滚了一转,问道:……】
后到尹志平为小龙女自断两指,并侵犯小龙女从半夜到天明,其实我总有个感觉,就金庸最初定位杨龙是恋母情结的不伦之恋,小龙女会与杨过有一番纠葛,并阻碍郭杨两家联姻,但是最终会被炮灰,否则金庸不会让尹志平得逞,也不会设定小龙女出场就二十岁。
但是这个想法,最终在当时的部分读者的影响下,在后期产生了偏离,也就造成了这部作品的撕裂感。
我分析,这部分读者同情小龙女的际遇,喜欢她这种离奇的人设,大概也喜欢她这种你不爱我,就你死我活强烈的爱情表达模式。
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喜欢小龙女,因为我相信还有一大部分读者因为《射雕英雄传》的情结,喜欢郭靖黄蓉女儿的。但是这部分读者多偏执型,表达强烈,据说有寄刀片,威胁不买报纸等等行为。
而此时的金庸正处于创业阶段,他刚刚创立明报,《神雕侠侣》是连载在明报上的第一篇武侠小说。一开始明报没有名气,金庸全凭连载小说来打开明报销路,我想这也是他选择写《射雕》续篇的原因,为了争取到以《射雕》为基础的更多受众。
所以读者的反应,若是放在其他阶段可能不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金庸,但是在创作神雕时,却恰恰是最能影响到他的时期。
如果说《红楼梦》隐写是因为怕当时的朝廷,那《神雕》隐晦则是因为明报读者就是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