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我们囚禁的心灵得到欢悦,
请把你们以地平线为画框的回忆,
描绘在我们画布一样的心坎上。
你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群星,
见到过波浪,也曾看到过沙滩;
尽管常受冲击,遇到意外灾难,
我们却像在这里一样常感到厌倦。”
念到这首长诗的第三节时,成默的声音变得疲倦切困顿,尽管他的语调依然如戈壁的晚风般寒冷,却不像刚开始那般阴沉晦暗,而是充满了疑问和不解,像是在荒漠中迷途的旅人,无助且彷徨。
“其次还看到什么?
孩子般的头脑!
有些重要的事情我们不能忘记,
我们不须去找,却到处可看见,
沿着从高处到下方的宿命阶梯,
可看到令人厌恶,永生罪恶的场面:
女人是卑贱的奴隶,傲慢而愚蠢,
崇拜自己而不嘲笑,爱自己而不厌弃;
男人是荒淫、贪婪、无情的暴君,
是阴沟的污水,是奴隶中的奴隶;
刽子手是寻欢作乐,殉教者痛哭流涕,
用鲜血当香料作宴会的调味品;
可成为削弱暴君专制权势的毒药,
像鞭打使热心的国民变得愚蠢;
有许多宗教跟我们的信仰相同,
都希望能升天;那一般圣徒,
就像腐化者舒适地躺在鸭绒床上,
从钉板、鬃衣之中寻求着欢乐。
多言唠叨的人类,自恃才高,
今天又回到他们过去的疯狂,
带着狂怒的骂声向高叫:
‘哦,我的同类,我的主,我要诅咒你!’
也有不大愚蠢者大胆去爱癫狂,
他们逃出被命运幽禁的队伍,
躺到无边的鸦片烟土中藏身!
——以上就是整个地球的永恒的报告书。”
成默的声音逐渐激昂了起来,就像胸腔里燃烧着篝火,每一段喷薄而出的音节都蕴含着愤怒,他用压抑的声音痛斥着人类,鞭挞着每个人都深藏于内心的丑陋一面。他的音调越来越高,像是冲锋前鼓舞士气的号角,就连扩音器的电波都随之颤抖,人们的心也跟着轻颤了起来。
“啊,死神,你这位老船长,快起锚!
死神,这国家使我们厌倦,快起航!
虽然天空和大海象墨一样漆黑,
你知道我们心中充满阳光!
请把鸩毒倒给我们,使我们更坚强!
趁激情在胸中燃烧,我们要去
深渊之底潜游,在未知中求新生,
不管它是地狱还是天堂!”
背诵完这首长诗,成默长长的舒了口气,微微向着四面静静伫立的人们稍稍颔首,他也不知道有没有人能听懂他想传达的意思。他清楚这些没有怎么读过书的酷儿德人大概率不知道波特莱尔是谁,也不一定能听懂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次意思,但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就算你不了解每一句诗文准确的释义,同样能模糊的感觉到作者想要对你说些什么。
他相信伟大的诗歌是灌注满诗人情绪的文字,它能直接击穿大脑,抵达灵魂深处。
总而言之,也许是成默真的念诵的不错,将真实的感情传达给了在场的酷儿德年轻人;也许是他们只是给贵宾一个面子。反正节目的效果还算不错,在海勒的带头下,人群中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哈立德的巴掌尤其用力,手掌都拍红了。
海勒没好气的冲哈立德翻了个白眼,撞了下他的肩膀问:“这首诗说了个什么?你怎么这么激动?”
海勒亲昵的姿态让哈立德心情雀跃,可他却故作矜持的说道:“《远行》是节选自波特莱尔不朽诗集《恶之花》的最后一个篇章,这部诗集并不是依写作年代先后排序的诗歌合集,而是根据主题和内容分成六个诗组,分别是:忧郁和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反抗、死亡,其中每组都与前后关联。”
“那又怎么了?”
哈立德第一次见海勒穿纱裙的娇媚样子,春心难免荡漾,瞥见海勒那双浑圆动人的眸子,滚动了一下喉咙,认真的解释道,“《远行》是《恶之花》这本诗集的最后一首诗歌。在前面的篇章,《恶之花》一直在描绘人类因为种种理想、欲望和自身的限制之间的矛盾,陷入带给自己和他人的、循环的苦难。中间的篇章,波特莱尔又用细腻颓丧的文字写出了现实是如此强大,想要摆脱这样的循环得到终极的解脱,唯有死亡。但在最后,在《远行》中,波特莱尔笔锋稍转,以不可思议的笔触给看似颓废消极的诗文落下了最后的注解,他奋力呼喊人类要在绝望中奋力抓着一线希望。”
海勒听哈立德这么一说,顿觉站在中间的成默可敬多了,她满意的点了点头,“所以,着首诗很有深意?不错,不错,没想到雷克茨卡先生还是个挺有心的人。”
哈立德感叹:“不止是有心,还有文化,此情此景没有什么诗比《远行》更能鼓舞人心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夸奖,就是词穷,还是读书读少了缘故。”
海勒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