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这侧妃不能成礼,也不能入玉牒,你将来,也绝不可能再娶正妃,将来在京中,也要减少交际,她注定不能太显于人前。”
这是她能想到的,唯一能满足秦仪心愿的方法了,要去同皇帝谈判,只能把姿态放到最低。
没有三媒六礼,也没有亲朋见证,甚至连带她见见祖宗都不行,唯一能得到的,也只有那最朴素的愿望:两个人在一起。
这就足够了,秦仪大喜过望,跪地给皇后行了一个大礼:“多谢皇嫂成全,臣弟感恩不尽!”
皇后心有点累,不过也坦然受了这个大礼,待秦仪起身,幽幽的说了一句:“希望你将来莫要后悔。”
一辈子那么长,情情爱爱的,能撑过多久啊。
秦仪也二十有五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面对皇后的质疑,也没有说别的:“不管日后如何,皇嫂今日恩情,臣弟铭记五内,感恩戴德。”
皇后起身:“行了,别谢了,择日不如撞日,我们现在去找皇帝,争取把你的事儿定下来。”
她向来是个令行禁止的人,年轻时候更加雷厉风行,如今上了点年纪,加上被惊风惊羽两个把头风给气出来之后被太医反复嘱咐要平心静气,如今行事已经温和许多了。
有皇后给他撑腰,秦仪在皇帝面前的底气仿佛也足了许多,同他谈的时候虽然姿态放的很低,但是态度很是坚决。
皇帝没想到让他去跟皇后谈,本以为皇后能打消他这不切实际的念头,没想到他倒是说服了皇后。
皇帝没那么容易说服。
他觉得秦仪耽于情爱这件事情十分难以理解,大丈夫志在四方,哪怕之前秦仪纵情山水皇帝也觉得没什么,那毕竟是大秦的河山,秦仪出去看看他也欢喜。
皇后帮忙说情,根本没提她在秦仪面前说的那些话,只是打温情牌。
说秦仪自小丧母,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他们是看着他长大的,如今他已二十有五,后宅空虚,膝下无人,难得他这么喜欢一个人,便随着他去吧,全然一副宠着不肖子弟的样子。
皇后同皇帝相处多年,知道同他谈事情的方法。
什么人该用什么态度什么话,她来的路上同秦仪都商量好了,由他来提出一部分条件,然后她再补充。
皇帝最后还是同意了,但是条件十分严苛:何氏为侧妃,但是任何皇家之礼都不能用,不能上玉牒,也不能进宫参加各种宴会。
不过他到底还是心疼这个弟弟,允了他可以私下摆酒,也没像皇后说的那样,让他以后都不能娶正妃。
在他看来,不就是点情情爱爱的事儿,现在秦仪上了心昏了头,怎么打都不听,便让他先过几年日子再看。
但是皇后既然说出了口,这件事情在她那里就是卯了丁的,将来不管秦仪如何,她都不会帮他娶正妃,她也是个有原则的人。
虽是皇帝做了妥协,但到底还是有怒气的,让人去将仪王府迁个地方。
原来各家王府自然都是在内城繁华之处,但是他让人将仪王府迁到外城,是人都能看出来仪王惹了帝王不快。
秦仪谢主隆恩,不管付出了如何代价,他总是如愿以偿了。
秦仪谢旨出宫,既然不用上玉牒,他也不用考虑何姑娘的身份问题了,他要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何姑娘。
皇后留在御书房同皇帝说话,皇帝心里还带着怒气:“为个女人,闹成这样,朕看他这么多年是一点长进都没有。”
皇后替他捏肩:“七弟身体不好,从小到大也没问您要过什么,不过是一个女子,随他高兴好了。”
皇帝扭头看她:“你倒是心善,将来若是惊风也闹着要娶一个这般的女子,看你还愿不愿意。”
皇后很熟练的接话:“您若是不同意,臣妾同意又有什么用。”
说到底,秦仪无权无势,他享受的少,身上的责任自然也就少了许多。
而惊风生来便在权力的中心,他的婚事,从来也不在他的手中,他能做的,只是跟惊魄一样,在帝后挑出来的一些人选中,选出一个自己相对喜欢的。
他们夫妻多年,行事默契十足,有些话不用说明便知道彼此的意思。
皇帝知道今日此事只是皇后心软,但是她也知道他的底线,没真的给何氏一个正妃之位。
“那个何氏,你若是有空便叫进宫来看看,总不能叫她害了老七去,若是没空,便也罢了。”
皇后知道皇帝到底还是有些心疼秦仪这个不争不抢的弟弟的,加上他们时间选的好,皇帝久未见秦仪,重逢的喜悦此时多多少少还是能起点作用。
于是便点了点头,说了声:“好。”
但是心里也打定了主意,只当作是没空。
刚刚皇帝已经说了不让何氏入宫,态度已经摆在那里,而且仪王府搬迁一事已是定局,众人都知道仪王因为娶妻的事情惹了皇帝不快,她若是叫了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