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大明次子> 第二百零六章 天锅酿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零六章 天锅酿酒(1 / 2)

古代战争,死亡率极高的地方不是战场,而是后方的医院,其实不要说是古代了,就在二战以前战争的死亡率是极高的,除了直接战死的士兵外,重伤员基本上也是等同于死亡。

在1943年之前大量的伤员死于伤口细菌感染,那个时候医护人员对此束手无策,许多伤员因伤口溃烂而截肢甚至死亡。而在冷兵器时代由于缺乏消毒知识,士兵在伤口感染后的死亡率则更高。

由于缺乏应对细菌感染的手段,古代打仗时只要被砍上一刀,就很有可能引发伤口感染,如果刀口再深一点的话,那就更加危险了。

不过相比之下,刀伤对人的伤害还是比较小的,通常情况下箭伤的威胁更大。

因为箭头能够更加深入人体组织内部,伤口难以清理,即便是没有直接射中要害,但箭伤细菌感染的几率也要远远大于刀伤。如果箭头上再带有大量致命细菌,那么受伤者生还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虽然古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伤口感染,但是古人对这种现象却很早就了解了。为了增强箭头的杀伤力,战前有士兵会将箭头插入粪便中,对箭头进行污染。

无论是人的粪便还是动物的粪便,里面都是带有许多细菌的,甚至有些病毒也存在于粪便之中,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就存在于人类的粪便之中。

将箭头插入粪便之中,箭头上必然会携带上许多细菌和病毒,这样的箭头一旦射入人体内部,对人的伤害可想而知。而且粪便这种排泄物非常容易获得,除非军队的断粮了,啥都没得吃,也没啥东西可拉。

其实伤口感染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人们在几千年的时间中对此始终束手无策,直到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偶然发现从空气中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弗莱明认为是青霉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于是他便在青霉菌上提取了一种能对抗细菌的物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常见的青霉素。

可惜的是朱朗是真的不会提取青霉素,他只会制作酒精,虽然说酒精没有青霉素那么厉害,但是酒精是也可以给伤口消毒的,但是酒精消毒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直接涂抹,需要清洗伤口,然后用棉签蘸取涂抹,否则的话可能会导致酒精滴入伤口内,加重疼痛,影响恢复。

明朝此时的酒的度数不是很高...大约是在十度到十八度的这个位置,有人一定会说,不对呀,明明元代的时候,就已经有成熟的蒸馏技术了。

确实,元代的时候,元杂剧里就出现了“则记烧酒与黄酒”的唱词。

这就是元代已经开始蒸馏酒的证据,但是这些蒸馏酒,基本上只属贵族享用,没有普及...古代的普及率很低,存在不代表已经普及。

所以明朝的酒度数依旧不是很高,但是朱元璋喜欢喝酒,也开了大量的酒楼,这就让明朝的时候,酿酒就蔚然成风。明朝皇宫里就有“金茎露”“太禧白”“长春白”等名品。民间名酒更层出不穷,稍微有头有脸的士大夫,都喜欢“开局造酒”。

毕竟比起之前复杂的发酵酒工艺来,“烧酒”显然更操作简单。所以万历年间,仅应天一地的士大夫们,就有33种自制美酒。

市面上的美酒更是琳琅满目,每个地方都出现了代表性的名酒,比如沧州“沧酒”,济南“秋露白”酒,广东“荔枝酒”,徽州“白酒”,各个名噪一时。

并且明朝人的日常饮酒消费,也是越发惊人。特别是奢靡之风大起的中后期,哪怕“中人之家”的宴席上,也必须有酒。造酒的消耗也惊人,特别是“烧酒”普及后,对粮食的需求也大大增加。

谷綈

明朝嘉靖年间,仅淮安府一地,每年造酒曲的原料,就要消耗一百万石小麦,这些酒曲倘若再用来酿酒,那更要再用掉一千万石米。要知道,明初朱元璋收复辽东之战,也不过动用了一百二十万石军粮。造这些酒,足够朱元璋打十场仗。

所以明朝初年的酒的度数基本不会太高,朱元璋也会控制的,酒精需要的就是度数高,朱朗曾经去过一个小村子,是徽菜之乡绩溪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有一个一个简单的酿酒作坊,朱朗在这个家里住了一个多月。

朱朗现在还记得,当初夏的阳光穿透氤氲着的白色酒蒸汽,从青瓦房檐的缝隙中投射下来,打在男人刻满皱纹、却隐隐氤出皮革光泽的脸上时,时光仿佛逆转回数百年前。

这家酿酒的小作坊已经存在了上百年,曾经这家人的祖辈们也在用同样的方式酿造白酒。穿过历史的漫长岁月就在天锅冒出的水蒸气中,一点点飘忽而去,简单而规律。

这种古法酿酒叫做天锅酿酒,就在这普通农户自家的灶台上。

用一口过节时蒸面食糕点的大锅,锅上有一个木质的甑桶,甑桶上架着一口已经断了打造手艺传承的厚实锡锅,锅顶成漏斗状,里面满满的放着冷却用的山泉水,天锅里面是倒着的漏斗状,锅边圆柱型向下延伸,底端内部有集酒沟。接着一根导酒管。

下面的甑箅里被男人填满发酵半个月之久的酒糟,密封上盖。灶里柴火旺盛,蒸煮酒糟,含有酒精的气体被装满冷水的天锅冷却,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