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员出现。那时候大家最愿意看的是《平原游击队》、《庐山恋》和《少林寺》等等。有一部电影叫《神秘的大佛》,可以被认为是当时很多孩子的噩梦。这部恐怖片放映当晚,把孩子们吓哭吓尿无数,最严重的是镇子最西头,李刚林家的八岁的大小子李胜国,在看完电影后的那天晚上高烧不退,说话胡言乱语颠三倒四,病愈后蔫头耷脑沉默寡言,经常有小孩子向他丢石子,吐唾沫,他却痴痴呆呆地不知躲藏。这个时候李盈盈总是冲向前,张牙舞爪的赶跑那些个坏蛋,把李胜国送回家。
李盈盈初中三年浑浑噩噩,成绩马马虎虎。能够上初中,对她来说没有什么远大目标和期待,只不过推迟她奔向广阔的田野的时间。付大国成绩一如既往的优秀,他上初中之后更加刻苦努力,李盈盈深恶痛绝的英语,对付大国来说是信手拈来,英语是他最擅长的学科。来到景阳联中之后,付大国的学习成绩不仅仍然雄踞第一的位置,还经常代表景阳联中去参加竞赛,屡屡获奖。有一次他两人一起放学回家,付大国偷偷地塞给李盈盈一个橘红色的笔记本,扉页上一个红色的“奖”字,分外耀眼。第二页上有李大国工整漂亮的两行字:“赠给李盈盈:学习进步,一切顺利”。李盈盈欣喜万分,高兴地用手摩挲着本子,憋半天才从空白的脑海里,搜出来一句话想说声谢谢,付大国却羞红了脸跑远了……
七八十年代,农村优秀的孩子大部分选择考中专,很少报考高中。在那个精神和物资双匮乏的时期,考上小中专的难度,绝对不亚于考上现在的985和211。当年学生只要能考上中专,所在学校就会给学生每月发三十元的生活费,关键是毕业分配工作,就业方向大多是乡镇政府和学校。运气好的还可以入职各大机关单位,成为正式的国家干部。这条道路,对那些祖祖辈辈土里刨食的农家孩子来说,无疑是跳了龙门,真正实现了阶层的跨越。所以很多人为了能考上中专,成为了初三复读生的钉子户,他们一年考不上就两年,两年不上就三年,其中不乏长期驻扎在初三的极品学生。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胜利会师于初三年级的也很常见。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还没有网络和电脑,农村户籍管理混乱,年龄可以根据需要随便改,只需要村大队部的一声招呼,一个简单地村委会的证明,年龄就可以在十五和二十之间自由的选择。当时学生档案管理也极为不规范,县教育局弄丢弄混学生档案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不设档,只有考上中专或高中的学生才会开始建档立案,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很些人,可以连续好多年复课,但是年龄永远是十五六岁的的原因。有需要就有市场,当时许多的初中设有专门的初三复课班,主攻考中专。
李盈盈所在的这所中学,不是重点中学,号称“秃头联中”。建校多年来,能够从这个学校考出去的学生凤毛麟角。大部分家长、老师和学生对未来都心知肚明,普遍认为在这所中学读书的孩子,不过是为了多认识几个字罢了。但是出类拔萃的付大国,成为了黑暗中的一道闪电,老师们期盼他能成为一匹黑马,他有能力以应届生的身份考上中专,从而以一己之力改写改景阳联中的历史,同时创造他个人的辉煌可以写入校史。但是努力并非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意外总在不经意间到来,虽然他顺利的通过了乡里的初选和复试,成功的走进了决赛场,但是最后付大国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中专录取的榜单上。有人说他那天发挥的很好,考试极为顺利;也有人说他那天发高烧了,试题没有做完;还有人说那一年的题太难,好多题他不会做,所以成绩很差。不管是哪一个原因,对付大国来说,那年夏天是黑色的,七月的中考成为付大国永远的痛。因为家境贫寒,加上父亲的病情加重,农村土地又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实在需要劳动力,付大国不具有去复读的家庭条件,于是他默默地接过了母亲手里的锄头,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两年后,他父亲精神慢慢的有所好转,付大国就入伍当兵了。很多年过去了,付大国成为了柳叶镇的一名村长,有一次他去县里开会,那里也有一名叫付大国的干部,中专毕业,但是他的父亲并不姓付,曾经是县教育局档案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