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算了又算,最后得出结论,老板少给二十八块钱,于是两人又返回到水果店,与老板争执一番,周围聚集了很多看热闹的人,老板迫于压力,补上了少付的钱。李盈盈两人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张鹏已经做好了晚饭,熬好小米粥切好小咸菜,在家门口眼巴巴的等着他们回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利好,千百年的皇粮国税犹如老百姓头上的一座山,让共产党一纸令下免除农业税,永远的解除了。之后针对农村的孩子,政府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孩子上学不收学杂费,还免费发课本。这一系列的政策,老百姓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关怀。但是国家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农村的孩子急剧减少,年轻人外出打工,很多人选择在远方的城市定居,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成为了城市儿童,不再回乡。加上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和重视教育的农村家长,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去寄宿读书,多种原因致使农村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连创新低,最后村小学逐渐消失了,不得不合校并班。农村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坐着几个学生,城市学校的大小教室很压压一片,城乡学校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在全国极为普遍。柳叶镇重新修建了中心小学,其辖区的村小学全部撤消,孩子们集中到中心小学来学习。中心小学有六个年级,每年级一个班,每班人数不足三十人,人数最少的二年级,班里孩子只有二十一人。生源差,学生底子薄,优秀的老师留不住,造成老师们流动性大。但凡有一点法子,老师们都会想尽办法调到城里去上班,师资力量差,两差相加,形成恶行循环,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相看两厌的学校氛围,教学成绩可想而知。
李盈盈对张鹏的学习很重视,自从孩子上学以来,她对张鹏的作业抓的很紧,每晚不管自己有多累,她都会督促张鹏把作业仔细地做完,每天她逐项核对作业,反复检查最后才签字。所以张鹏虽然所在的学校学习气氛不太好,但是他一直是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每次成绩名列前茅,是别人眼里的好孩子。从柳叶镇中心小学毕业后,张鹏没有留在柳叶镇初中读书,而是去了离家较远的献城东关中学上学,东关中学地属城乡结合部,李盈盈的表姐是东关中学的老师,方便随时帮忙照顾张鹏,但是因为学校离李盈盈家较远,走读不方便,张鹏便成为了一名住校生,每周六上午回家,周一返校。
李胜旺媳妇接连给李家生了两个千金后,全家一直期盼着她能再生一个男孩。在二丫头两岁的时候,董荷花第五次怀孕了,为了躲避每月一次的镇计生办查体,董荷花和李胜旺在医院开具了大病证明,目的是逃避育龄妇女查体。近几年李胜旺几乎偷偷的跑断了镇计生办主任家的门槛,每次都大包小包满载而去,好不容易拖到孕儿足月可以识别男女了,李胜旺开着三轮车,带着董荷华轻车熟路的又去做B超检查,结果往往又是痛苦的堕胎。反反复复前前后后五年之内三次了,做为长姐,李盈盈每次都替他们担惊受怕,比董荷花压力还大。有一次,董荷花做完流产弓着腰,捂着肚子,脸色煞白的从手术室孑孓而出,她一看到李盈盈,眼泪就串串掉落,李盈盈急忙迎上去,搀着她坐在走廊的联椅上,怜惜地搂着董荷花的肩膀轻声地安慰她。李胜旺垂头丧气的靠墙站着,沉默不语……李盈盈一边为那没有机会见到阳光的小生命可惜,一边心疼董荷华的身体,连续多次的流产,给女人的身心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她暗暗的感叹这女人的命运的不济。作为大姑姐,李盈盈颇具大家姐风范,她不仅每次陪伴在侧,还热情的给董荷花买营养品悉心照顾,不仅出力还要出钱,只因为都是女人,心里不落忍。终于老天似乎也被董荷花感动了,到第八次怀孕的时候,李胜旺说这次不做B超了,无论是男是女都要生下来好好养大,谢天谢地,李家添丁了,李家人大排宴宴庆贺,李盈盈也长舒一口气,心情豁然开朗,乐滋滋的帮着弟弟张罗置办满月酒席。
中国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坚韧的民族,尤其是辛苦的农民伯伯。他们肩挑日月,手转乾坤,年年月月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种。春天辛辛苦苦的插秧播种,夏天培育除草杀虫,秋天又要忙着收获,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永不停歇。这片土地承载着他们的希望和生命,他们期待着夏天的到来,期待着万物的生长,期待着丰收的喜悦。阳光掠过他们黧黑的脸庞,掠过沾满灰尘的满头花发,将风霜照亮,每一寸路程都蕴含着坎坷与艰辛,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新一年丰收的期待,每一个眼神始终坚定而充满希望。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满仓的粮食和丰富的农产品,这些都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来源,他们永远值得尊敬。
李盈盈和张立武就是这千千万万劳动者中的一员,她家的苹果园里的活比较多,占去了他们大部分时间,责任田里的玉米大豆小麦时时需要管理,李盈盈感觉在长秦生活的太辛苦了,平生第一次干那么多的工作。农闲时张立武会跟随他哥哥张立文,一起走街串巷买羊,他们从农户手里以低廉的价格收购羊羔或成羊,然后转手卖给屠宰场,中间赚取差价,来补贴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