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空着手。”纪文康嘱咐她,“礼数要周全。”
袖扣外缘镶嵌了一圈细密的钻石,闪得很是晃眼。纪雪城眼皮动了动,启声问:“这对袖扣,您什么时候买的?”
“前两天。在旧金山的店里看到,看着很合适,就买了。”
合适。
合谁的适?
纪雪城沉默着将它们收起来。
*
回到家里,天早就黑透了。
纪雪城按开指纹锁,摸着黑在玄关处换鞋,随手将包甩在沙发上,然后才打开客厅的落地灯。
她极偶尔回旭山别墅,多数时候住在这套市中心的公寓,离上班的地方只有十分钟车程。
这套房子是她刚回国工作时,纪文康送她的礼物。面积近两百平米,虽然远远不及旭山的独栋,但是对于独居的她,已经不能更富余了。
除开大一那年不谈,纪文康在给她花钱这件事上从不吝啬。从小到大,她一路读国际学校,每年学费大几十万,还有各种专项兴趣班、冬令营夏令营,纪文康撒钞票撒得眼睛也不眨。
十二三岁那会儿,同学之间已经开始懂得攀比,纪雪城难能免俗。
鞋子、背包、手表,各类叫得上名的限量款,只要她想要,没有一天以内到不了手的。
向娟一度担心这样娇惯太过,便刻意对女儿管得严一些。纪文康却不以为意:“女孩子嘛,就是要富养,又不是男孩子。吃不了太多苦的。”
纪雪城当时年纪小,没听出这话有什么不对劲。
变化始于她的母亲去世。
那年纪雪城十四岁。
自那以后——也有可能是在此之前——纪文康身边的女人没有重过样,他成为了可以同时出现在报纸杂志财经版和娱乐版上的人物。
父女之间本就不深厚的感情变得更加淡漠。等她长到十八岁,纪文康才终于想起来,自己还有个尚有些用处的亲生女儿。
纪雪城去英国留学前,一切都已经被打点得清清楚楚。高级公寓配有做饭和打扫两个保姆,她不用为了读书之外的任何事情操心。
直到纪文康得知,纪雪城没申请他选定的专业。说好的文学,变成了八竿子打不着的神学与宗教学。
“什么莫名其妙的专业!”纪文康罕见地在她面前动怒,“马上给我改回来!”
纪雪城低着头,不吭声。
“谁教你学这个专业?”他沉着脸问。
纪雪城知道他在想什么。
向娟从前信基督教。
她干脆破罐子破摔:“我妈妈托梦给我,说她看见所有负心汉都要下地狱……”
一个耳光落在她的脸颊上。
那天开始,预备好的所有优渥条件消失,她连卡都用不了。
十几年的娇生惯养教会了她认识所有的名牌包包,却没教会她怎么在琐碎里谋一份生活。纪雪城在十八岁这年,第一次开始为温饱发愁。
浴室的玻璃镜前,纪雪城一边吹头发,一边恍恍惚惚地回忆那段日子,惊异于自己当时的倔强。
日子固然艰难,但她靠着勤工俭学和小姨的接济,硬是撑了整整一年没向纪文康低头。
直到某天小姨给她带来消息,说纪文康在国内,好像还有个孩子。
得知消息的那晚,她在学生公寓里独坐了一夜。
第二天,她用身上剩余的所有钱买了一班回国的机票,站在旭山别墅门外等了足足十个小时。
面对着一年没见的纪文康,她用尽毕生演技,声泪俱下地认错。
纪文康刚刚开完会回来,西装革履,鞋不沾尘。隔着几级台阶俯视纪雪城,他轻声说:
“知道错就好。”
“你记着,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等到再次飞往英国的时候,纪雪城又变成了吃喝不愁的大小姐。
她开始啃读经济和管理专业的课程。
能蹭的讲座和专业课,她一节不落,实在去不了,就辗转托人借笔记,在图书馆读,在寝室读,在露天广场读。
那时候还没发明出“卷王”这个词,但学校里很多人都知道,有个叫纪雪城的学生,在学习上有用不完的精力。
一个雪天,她因为论文卡在一处关键而焦虑得学不下去,思来想去,还是决定闷头往图书馆冲。
有个人在背后提醒她注意天气,她回头。
那人眼弯里蕴着笑,鼻尖冻得通红,黑色的瞳孔却很亮,蓬勃着无尽的朝气。
纪雪城恍惚有种错觉。
她好像撞进了一束阳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