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伶九夕命丧火海。”
童兰端着报纸,来来回回扫了好几眼。这是她写的一篇文章——用珍妮的笔名。
报纸上,溢满了新鲜的油墨气息。
九夕到底有没有丧命,童兰其实并不清楚。不过,若他还活着,散布这个消息对他有益无害。那日的情况格外混乱,原先一个烟雾弹就已让众人乱了阵脚,又不知是谁见势添了一把火,像是要把闹剧彻底酿成一场巨大的事故。所以此举,与其说是反社会,但童兰思来想去,综合分析了一番,却觉得倒更像是对特务的打击与报复。
不过童兰可没想写到这种地步,政治总归是忌讳的话题,靠什么“绝世名伶陨落红尘”这种噱头博人眼球,才是他们报社一概的作风。
她吐出一股烟圈,嗤笑着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人。
“珍妮,阿年人呢?玩儿失踪啊,玩儿失踪就告诉她,下回别来了!多少人死盯着她的位置,干不了就滚啊?”
“她受重伤住院,让她提笔写字,不是强人所难吗。”
“哦,住院啊,还以为死了呢,死了最好。我说啊,她真的能力有限,我倒觉得那个新来的姑娘不错,你到时候多带带她。”
社长的话格外直白刺耳,童兰揉了揉耳朵,眯眼笑笑,端着茶杯径直离去。
有时候,人们都将死生契阔说得太重。所以,才会有如此深的执念。现在,童兰在乎得少了。死亡每日都在发生,偶尔会惹得可惜叹惋,但多少是一种必然的归宿,看淡了,才会活得轻松简单。
报社外,有报童在大声叫卖,喊着她写的报道。报纸上,印着一片废墟。
剧院不在了。
这些满怀着希望和理想的人啊,他们亲手编织出的一个绮丽的童话故事,便到此为止了。
肖玉披上深褐色的大衣,穿梭在大街小巷里。
她恍惚着,眼前的匆匆略过的人影仿若堆砌的色块,恍如某种抽象的艺术一般扭曲。
这是她近几个月以来,第一次独自出门。一直照看她的老修女相当不放心。不过,她也是拗不过这个姑娘,还是放她出了门。肖玉抱着最爱看的旧书,一个人,她忽而感到久违的轻松。
她想起自己抱着书,在顾淮言餐馆里点上几个小菜,与那些学生谈天的时光。哦,当时的特色菜品是野菜炖肉,因为便宜,总是供不应求,不过那里的牛奶一直很贵,不过肖玉格外喜欢喝,没有什么腥臭味儿,反而甜津津的。有时候牛奶会卖不出去,顾淮言还会留下几罐给自己,肖玉总说要不就降个价,这么好喝的东西,得大家一起分享才是。顾淮言却是很任性,坚决不同意。
她还记得当时有女孩子结伴同行,一起进出餐馆,那些女孩子抱着三四本书,或是讲历史的,或是中外名著,边看边记笔记,嘴里念念有词,偶尔会注意到肖玉,便将笔记与之分享。
苏忆歌似乎就是其中一个,并不特殊的存在。
“肖玉小姐的诗写得可比我好多了,你也可以尝试向报社投稿呀。”苏忆歌认真地看向她。
“我吗?小苏妹妹别开玩笑啦!”
少女的情愫不知在何时萌芽,她喜欢看苏忆歌腼腆的笑,喜欢听苏忆歌讲自己在校园的故事,家乡的过往,泛起烟波的江南,这些,一切的一切,是她从未踏向的世界 。
肖玉猛然想起,其实这也不过是一年前的事情啊……可兜兜转转跌跌撞撞被拽入另一段人生路途上,拖长了岁月。
她在医院待了一段时间后,又辗转去往了一个修道院,那里有无家可归的孤儿,也有善良的老修女。那段日子,她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但很少再做出什么危险性的举动。她似乎是忘掉了许多嘈杂纷扰,却又像什么都记得。她手腕上,脚踝上的痂脱落了,留下了一辈子都去不掉的疤痕。
天空蓝得晃眼。
那时发生的一切都像一场荒诞的闹剧——她近乎把自己的一切都输了。
如果死后,她一直做着那个梦……那个虚妄的梦,梦里,有顾淮言,有苏忆歌,有剧院的那些同伴——一定很幸福吧。
可她还活着。
什么是为自己而活?
肖玉很想问顾淮言。这样的日子很无趣,时间流逝,她迷惘着,寻寻觅觅只觉眼前灰暗。她只感觉,她有些迷失了,但却格外渴盼能寻找一个值得追求的事情——像顾淮言一样,开一个餐馆,听到食客的赞赏就很满足;或像九夕?只要站在戏台上,他就褪去了自己原有的色彩,将自己完完全全融入到角色中,而一到了台下,他对角色,对剧本废寝忘食般的揣摩,更是倾注了他满腔的热爱。
肖玉躲到一处碧瓦飞甍之下,几个月的时间而已,似乎不再有人认识她,所有人都近乎于漠视了她的存在。没有人会调笑着喊她肖玉小姐,没有人会指着她的鼻子破口大骂她为何要助纣为虐,没有人会挽着她的手去喝咖啡、拍照片,逛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