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是在阮府西角门停下的,知云的提点叮嘱,伴着一路的颠簸,已经把年仅六岁的荷华弄得晕晕乎乎。
她没想到,原来好看精致的坐垫,只是刚坐上去时柔软舒服,对于马车行进的震荡而言,只能起到了微乎其微的效果,因至今尚未进食,只觉得胃里的酸水都要被摇晃出来了。
唯一比较庆幸的是,坐在马车里,就不必受外面的冷风吹。知云还给了她一个小巧的铜手炉,拢于袖中,暖意就从手上蔓延到四肢百骸。
荷华努力克服眩晕,分辨知云所说的各种人事,若有听不懂的,也只管先死记硬背下来,之后再议。
虽说楚姨娘也和她讲过许多阮府故事,但隔了六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其中已有了许多出入。
荷华摸索着对照两方的不同之处,竟也能品出几分云谲波诡之意。往上走的有知云等人,没再听见名字的大约就是往下走了,里面不知还有多少起起伏伏。
她不由庆幸今日来接她的是知云,起码听过名字,又知她性格处事。认识楚姨娘不说,还已经做了太太身边的一等大丫鬟,颇有地位体面。
若是别人,怕今日只得忍气吞声,被迫糊里糊涂地走了,不知要被那些人蒙在鼓里多久。
知云见荷华一路认真倾听,虽在乡野之地长大,可路过繁华热闹的朱雀大街时,外面人声鼎沸,也未分走她半点心神,连布帘子都没有掀一下,对她更多了几分欣赏。
都说三岁看小、八岁看老,四姑娘现才六岁,尚未经历世家调养教育,就可见钟灵毓秀之姿,心性也十分坚忍自持。只是身体不好又受了些苛待,有些弱不禁风,但五官已然精致出挑。等回了府,学了世家闺秀的礼仪举止,养出高贵优雅的气质,再学了管家理事的手段,那前途便不可限量了。
若能向着太太,借着阮家的门第和晏家的助力,将来寻门好亲事自然不在话下。到时候,既可为二少爷帮衬,自己的后半生也有了凭依,往后就是顺风顺水的好日子了。
小厮已机灵地递上了脚凳,荷华小心翼翼地被知云搀扶下车,触及地面之后,一时还有些不真实的感觉,如同行走在云端。
知云吩咐婆子:“你去把那衣箱搬到四姑娘的院子里去。”
那婆子又上了马车,小心搬下了那个箱子。
院子?我的?
荷华听到此语,心里颇为讶异,是已经给她安排好了住处吗?不知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
抬头一看,西角门处的门不过寻常大小,荷华不认得此木料,只看纹理质地便知不是凡品,与赵家庄的所有门都大为不同。
跨过门槛,由着知云带着,钱管事跟着,行数十步进到抄手游廊。
凡有门廊处,多有人行动往来,人人都避让着知云,带着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荷华。
只是碰上一位老妇人,见了她,神色不见半点讶然,道:“四姑娘好!”
语气之亲热熟稔,竟仿佛四姑娘一直在府里一般。
知云指认道:“这是府里的李嬷嬷。”
李嬷嬷?荷华对这个人的印象有些浅薄,不妨碍她跟着唤了一声:“李嬷嬷。”
李嬷嬷让她站在原地,拿过小丫鬟手中的柳叶,沾了沾朱砂水,往荷华头上身上抽去。力道不大,可她嘴里却念念有词,说什么除晦气祛病邪,弄得神神叨叨的。
荷华愣在原地,不知何意。
李嬷嬷又让荷华跨过火盆,她也依言做了,并不觉得有什么变化,只是李嬷嬷却漏出一副终于大功告成的样子,满意地笑了。
她这才对知云道:“知云姑娘不巧,二太太如今在陪着大太太会客呢!听说是武安侯府上的亲戚,只怕一时不得空。”
知云笑道:“那可巧了!我正担心这边进去,舟车劳顿,失了礼数。既到了,又不好不去回禀太太,免得太太心急。如今正好收拾一番,清清爽爽地再去,我这就遣人去知会一声。”
“是,还是姑娘想得周到!”
遂别了李嬷嬷,知云又领着荷华沿着路走,七拐八绕,方才进到一间屋子,说是太太住的五福堂的厢房。
依着荷华的脚步测算,刚刚走过的距离可以绕赵山家几圈,没想到阮府如此之大,只怕是赵山家的十倍不止。
游廊上已是雕梁画栋、丹楹刻桷,而打起毡帘进了屋,一阵暖香扑鼻而来,里面陈设着形形色色的摆件玩物,无不穷工极巧、玲珑透漏,令人目眩神迷。
知云将她领到炕上,道:“四姑娘请坐。”
于是又晕晕乎乎地坐到了炕上,炕上铺着花青绣缎坐褥,设着同色靠背扶手。荷华手脚都不知如何放,不敢逾矩失礼,只得挺直腰背。
小丫鬟进来奉茶,汝窑白瓷盖碗中碧绿的茶叶浮浮沉沉,荷华只觉唇齿生香。
知云道:“现下离到晌午还有些时间,姑娘先吃点东西垫垫,免得饿坏了肠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