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国(1 / 3)

言语平静,条理清晰,针对点也相当明显。

她所做的回答,不是骆子维先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原因,即是说,解决了原因,自然再不存在问题。

“可,天时地利,本就是天地决定。他族生存于此,你我又无法以人力改变。你所言虽然不错,却只是泛泛而谈,空想而不能实用。”

既已开口,便不能半途而废了。太白先生说的很多,她顾虑那般,如今又有何用。她有长歌这般有利的地位,可以选择作出改变,何必瞻前顾后。

不出手,怎能知道自己不行呢?

如今她所言所行,无愧于心。

“长月以为,各地环境自有优劣。该因地制宜,不同发展,互有通无为宜。如昔年与吐蕃通商,于安西四镇设置互市,便是良策。长月并不觉得,以公主和亲,为彰显大唐风度,平白送去金银财宝有利于唐与吐蕃的交流。世上之事,一味地付出,或是一味地索取,终不能长久。互市,吐蕃若要我大唐风物,当以等价之物交换。”

“至于说诗书……”她唇角一弯,淡淡道,“吐蕃有心求书,自然是好事。除却兵法冶炼等敏感之书,送去倒也无妨。古往今来,唯有文化的统一才能得人心的统一。昔日百家争鸣终归于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尊儒道,上下一心,岂不正是最好的例子。”

未确定吐蕃心意之前,这种类似于养兵用兵之书,自然不可外放。毕竟……这百年,自太宗,高宗,天后以来,吐蕃的反复无常,着实令人齿冷。

有共同的文化,才有共鸣,才不会觉得生疏。

所谓上行下效,吐蕃不抵制中原文化,那便借此贯通融合。

千年前,夏之领土,已至天山。后周室分封诸侯,更遍及天下。在这片土地上,无不称华夏后裔。论到底大家古来便是一脉相承,不过是太久的隔离,交通不便,致使各地分化。天下大同,无论从文化还是物质,都注定是历史的终点。

骆子维捏着书卷,沉吟不语。

顾霜迟默然,坐在旁侧,翻着书本。因他觉得,对方说的,没有错。

一身雪色青羽纹,头发整整齐齐束在长冠中,一本正经的翟季真端端正正跪坐于蒲团上,此节课他是过来旁听,闻此争辩若有所思。

同堂的学子,些许不关注天下之势的,或者关注天下却不熟悉地理的,已经听得一头雾水。

骆子维扫了眼座下众人,见着大多数学子似懂非懂的模样,心下微叹。杨长月这一届学子,普遍童稚之年,将朝堂之问发于此,于这些幼童,还是略显为难了。诗书课业要用于世事,连他们自小受此熏陶之人,都不见得轻易,遑论荒野之族。

如此,也说明,他们对于朝堂的关注,还是少了些。此问前一日问杨逸飞那一届,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那一届弟子之中,杨逸飞是未来少门主暂且不论,张婉玉乃是九龄公之女,李伯禽乃是青莲之子,赵宫商乃是世家子弟,此般,皆与朝堂有关,对天下风云,了解不过。

虽有答案,却无任何一个针对根本。甚至在此之前,就连他这作先生的也没有意识到。

就是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差异,因此,这种种差异所致使的摩擦,才不断的演变成战火。唯一根除的方法,便是天下一统,至少在不因为地理宗族之故,而屡屡相犯。

只是,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即便找到了这个原因,也不太容易解决。要去认同另外完全不同的新的知识,是一件困难之事,尤其对于吐蕃等等民族而言。

即便当年太宗在位,大唐开明无比,天竺僧前来大唐传教,不也受了好些磨难?直到最终玄奘大师不畏险阻远行天竺,取回真经于长安大雁塔讲道,大唐民众才开始正式了解佛法……

大唐盛世,尚且如此,遑论其他?

要认识陌生之事,往往需要长久的时间。而抵触之情,往往源自陌生。

虽吐蕃与唐这多年交流之中,对方对于大唐盛世,也有了几分认可,但距离真正认同,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他收了心思,重新回到课本之上,“坐吧。五十页,今日,随我学习国殇一篇。”

“上次提到,屈平,字原。春秋楚国人士,官职上大夫。其生平多舛,本为楚国贵族,后因直言触怒楚郢王,被贬外州。离开楚国京都,行至汨罗江时,伤于王疑,投江而死。春秋周室式微,诸侯混战,礼乐崩坏,天下大乱。中原乱世,群雄逐鹿。时秦用商鞅之法,日益兴盛,四下扩张,铁骑踏遍周遭方国,它国危如累卵,郢王依旧沉迷声色,不懂居安思危之理,兴宫室,纳夫人,屈原以上大夫之名上谏,劝君向正。如此良臣,却终因不得明主而冤死滚滚长江之中。可叹。”

问:“何为忠?又何为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一篇有言,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