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易逝,一晃又是两年。
平静了数年的边城,在一道道冲天的狼烟中迎来了大举进犯的鞑子骑兵。
这些年,边军和鞑子冲突不断。沈祐曾数次领骑兵出关,驱除鞑子部落,斩杀鞑子青壮。鞑子部落减了近一成,不得不一直往北迁移。
此时夏日一过,鞑子集结了数万骑兵,大举进犯。自然是要趁着冬日到来之前,狠狠地烧杀抢掠一番。
孟将军坐镇中军大营,一边急速传战报进京,一边迅疾召来军中武将们商议应对。军中四品以上的武将,共有二十余人,前后不一地进了中军主账里。
孟将军之下,属沈祐官职最高,且独立领着一军,地位超然。沈嘉方鹏都在沈祐身后,还有两个自天子亲卫里晋身的年轻武将。另外,还有一个叫何峰的年轻武将,正是当年在边军战死的何将军长子。
何峰守孝三年后,就来了边军,一开始是七品的武将。这些年时时随沈祐出关打仗,立了不少战功,今年刚升到了从四品。短短几年间,官升五级,在边军里少之又少。
众人心中都清楚,这其中少不了沈祐的照拂。何将军当年于沈祐有半师半徒的情分。后来,何将军在边军战死,沈祐奉皇命去何家祭奠。何峰兄弟两个现在都在骑兵营,何二郎官职五品,今天没资格进军帐罢了。
帐中还有一位从二品的武将。这位袁将军叫袁江,是袁清袁海的胞弟。此人今年五旬,是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在边军里的袁家人,如今以他为首。
有资格进军帐议事的武将里,一共有五个袁家人,另外有六个是袁氏的家将出身。这些年孟将军和沈祐暗中齐心合力,提拔任用了不少年轻武将。不过,袁家在边军经营几代,盘根错节,依旧势力庞大。
此时鞑子大举来袭,军事紧急,显然不是盘算琢磨派系争斗的时候。
孟将军神色凝重,直截了当地说道:“前哨营查探过了,鞑子的总兵力共有六万。虽不及当年人多,却都是精锐。显然是存了一雪前耻大肆抢杀之心。接下来要如何布防应对,诸位不妨都说一说。”
袁江在军中资历老,率先张口说道:“鞑子来了,没别的可说的,我等要尽力将鞑子阻在边城外。将他们统统撵回去。”
沈祐目光一闪,淡淡道:“鞑子都是骑兵,来去如风。平日里想杀敌,难追寻他们的踪迹。如今他们主动现身来了,倒是一个难得的良机。我们不但要阻敌,还要尽力杀敌。”
袁江哂然,瞥了沈祐一眼:“沈将军豪气干云,令人钦佩。说起来,也只有沈将军有资格放这等豪言。我等领的都是步兵,鞑子一旦退兵,我们想追都追不上。”
沈祐到边军八年,骑兵营从一开始的五千,到如今已经两万有余,整整占了边军四分之一的兵力,也可以说是边军最精锐的军队。
身为天子小舅子在军中三十载资历最老的袁江,焉能心服?
这些年,袁江和兄长袁海时有书信来往。袁海在信中不敢提沈祐的真实身世,不过,却隐约的暗示提醒袁江,一定要“留心提防”。
袁江对沈祐一直心存偏见,奈何骑兵营独立成军,军饷战马充足。骑兵营里的武将,要么是当年随沈祐一同来边军的天子亲卫出身,要么就是这数年里展露头角被沈祐提拔任用的年轻武将。袁江根本插不进手。
每次军中议事,袁江少不得要冷嘲热讽一二。
沈祐从来不是好惹的善茬,抬眼回视,声音淡漠平静:“袁将军言之有理。步兵以守城为主,追击杀敌的重任,自然是我来担着。”
袁江:“……”
袁江被噎得一口气差点没上来。
孟将军咳嗽一声,笑着打圆场:“两位将军皆是边军中流砥柱。守城也好,追击杀敌也罢,都是一等一的要紧。”
然后,吩咐人将沙盘搬过来,开始部署战事。
沈祐不动声色地收回目光。袁江心中重重哼了一声,一并看向沙盘,侧耳聆听。
这一议事,就是半日,直至天黑。
“战事紧急,我就不留诸位了。”孟将军站起身来,目光如炬,声音沉缓有力:“你们各自回去,速速布置妥当。”
众人齐声应是。
“沈将军,你暂且留步。”孟将军又张口,留下了沈祐。
沈祐张口应是。
袁江心中又是一声冷哼。边军原本是袁家的地盘,这些年来,先有孟将军,再来了一个沈祐,大大削弱了袁家势力。
孟将军为人中正,行事圆融,一边和袁家相善,一边又极力拉拢沈祐。还不是因为沈祐背后有天子撑腰?
且不说袁江心中忿忿不满地离去。
军帐里,孟将军低声对沈祐说道:“……练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一回边军定要大胜,方不负这八年来朝廷厚望。”
“不过,也不能失之急躁,免得被敌所乘。”
沈祐治军严格,身先士卒,有勇有谋,在骑兵营里威望极高。孟将军对他期许极高。
沈祐能感受到孟将军对他的期许厚望,他不善言辞,更不会逢迎拍马,只点点头道:“孟将军放心,末将不会轻浮冒进。”
孟将军目中闪过欣然,伸手拍了拍沈祐的肩膀:“我当然信得过你。就是随口嘱咐几句罢了。”
……
军情紧急,战事就在眼前。
这等时候,什么私人恩怨都得先放一旁。袁江心里不快一回,待策马回了军营,也就放下了。立刻召集武将,进行战略部署。
沈祐也一样。策马回骑兵营,连晚饭都来不及吃一口,便立刻召集众武将,一一部署安排。
一直忙到子时,沈祐才稍稍松了一口气,和沈嘉一同吃了晚饭。
沈嘉憋了半天一晚,到此时才有机会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