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给她一口吃的。
*
两岁时。
“妹妹……妹妹……”
两岁的司若灵已会说话了,正踉踉跄跄地朝她走来。
她本躺在地上,看着姐姐走来,马上起身爬过去,让姐姐扶在自己身上。
姐姐不能摔倒,否则母亲会投来她害怕的眼神。
得了心头血后,本该夭折的司若灵果然活了下来,而原本强壮如牛的司若仪,却留下了偶尔心悸的毛病。
无人陪她玩耍,无人教她说话,无人眼含爱意地唤她站起来,更无人在对面期待地叫她走过来。
两岁了,她还只会在地上爬。
她记得母亲的叹息:
“哎,若仪这么大了,还不会说话。夫君,当初只是取了点心头血,应是不会影响脑子吧。”
父亲柔声安慰:“若仪迟钝,随她去便是。若灵一岁便能开口唤爹爹娘亲,一岁半便可走路,咱们好好养着若灵,让她照看妹妹便是。”
提到若灵,母亲眉间的愁绪似乎散了:“还好,当初救了若灵。”
姐姐名唤若灵,是聪明、灵巧之意,满满盼望之意;而她叫若仪,希望她知礼、守仪,全是规矩和束缚。
彼时她还不懂,什么叫做期盼,什么叫做束缚。
只是单纯地觉得:
她要是像姐姐那么会说话、会走路就好了……又或者,她就是姐姐,那该多好。
此时她又怎能想到,“姐姐”这个笼罩她一生的称呼,是她这辈子的噩梦,也是毕生难求的美梦。
“妹妹……妹妹……笑。”
若灵扶着若仪的背,摸了摸妹妹毛茸茸的头。
她想回应姐姐,可不论怎么想,嘴里也只能憋出一个“啊”“呀”,若灵以为妹妹在跟她玩,也一起“啊”“呀”。
她不会说话,但这不会影响她和姐姐的友谊。
两个小家伙一前一后到处爬,什么新奇的东西都想玩。
有次爹爹给了若灵一个小拨浪鼓,她一阵乱摇,发出“嘣隆嘣隆”的声响。
见妹妹好奇地看着,她大方地递给妹妹玩。
若仪学姐姐样子一阵乱摇,听见声响后就开始大笑,姐姐见妹妹笑,也一齐笑了起来。
*
若仪说话,是若灵教的。
待小家伙长到三四岁,已经能与人简单交流了,却发现妹妹还只会叫“爹爹娘亲姐姐饭饭”,便开始教妹妹说话。
这日,若灵正在教妹妹学名字。
“妹妹,你的名字叫司若仪,我叫司若灵。”
妹妹好奇地看着姐姐,努力跟上:“我的名字……司托一。姐姐,司托里。”
“是若仪,不是托一。”“托仪?”“若仪。”“若仪。”
见妹妹学会,若灵露出小虎牙,又指着自己说:“若灵。”
“若里。”
“不不,是若灵。”
“若灵。”
若灵往前俯身,颇有摇摇欲坠之态,但还是成功摸到了若仪的头:
“对啦,妹妹真聪明,姐姐叫若灵,你叫若仪。”
“姐姐是若灵,我是若仪。”
*
对小孩子来说,长大就是一日又一日地寻找新鲜的玩意儿。
这一年,他们十岁,祖父母从荆州来到了梁京。
这是她懂事后,第一次真正地见到祖父母。
祖父神情严肃,祖母目露慈祥,她与姐姐跪拜在前。
“孙女若灵/若仪,拜见祖父祖母。”
祖母和蔼开口:“哎,起来,都起来,都是乖孩子。”
祖父颔首,从鼻子中哼出一个“嗯”。
祖母亲手扶起了她们,握着两人的手,仔细打量她们,笑道:“果真是长得一模一样。若灵端重,若仪灵慧,两个都是极好的。”
若仪抬头露出个笑,祖母丝毫不提她的胎记,夸她灵慧呢。
祖母使了个眼色,旁边的嬷嬷上前,送上一个檀木盒子。
“这对吉祥如意手镯是祖母的嫁妆,连你们小姑出嫁都没舍得给,正巧一对,就想着给你俩刚好。”
若仪受宠若惊,打量着银手镯。
她竟然收到这么贵重的礼物。
见妹妹开心,若灵也笑了笑,温顺地朝祖母行了个礼:“谢谢祖母。”
祖母的视线从若仪身上转向若灵,满意点头。
又拉着二人说了些家常话,若仪心直口快,又头脑灵活,说了不少笑话逗得祖母哈哈大笑。
时间一晃,又是一个春去夏来。
若仪觉得,除了姐姐之外,祖母是她最喜欢的人。
祖母一视同仁,姐姐有的她都有,还从不会嫌弃她的胎记,被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