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敏春勒令孙慧和弟弟孙泽,在学校不许与常家兄弟往来,在校外见面也不许讲话。
常家有几个臭钱鼻孔冲上天,她家绝不受人白眼。她虽嫁了个无能的丈夫,却十分有骨气。
孙家兄弟似乎也得了母亲同样的告诫,大约觉得她们穷酸人家心胸狭隘,上不得台面。
到初中毕业,几个孩子不管在哪打了照面,都是赶紧低头走路,默默装作没看见。
故事转折发生在孙慧初考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县一中,孙泽小升初考了全镇第一,并且拿了县重点初中两千块钱的奖学金。
那奖金还是学校派人敲锣打鼓送到村委会,村长又大喇叭广播通知孙泽去领的。
贺敏春在物质上的匮乏感,终于因为有一双爱学习的好儿女找补了回来。她的儿女毕竟有更光明的未来。
虽然这光明并未标刻度数,也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却足矣照亮贺敏春的内心。
见到比她有钱有势的人家,再也不需唯唯诺诺。
因着这光明,她能吃进世间任何的苦头,受尽全部的冷眼。
两家关系渐渐和缓,到孙慧初三的时候,又能坐在一桌上吃饭。
孙家花钱将常鸿飞插班到了县重点初中,刚好和孙慧同班。
章淑萍客气地请托,在班级上,慧慧要多关照小飞,周末的时候给他补补课。
贺敏春客气地答应,表示都是邻居,应该的,小时候骇差点定了娃娃亲呢。
一桌子大人哈哈哈大笑。
孙慧羞的满脸通红,无地自容,第一次见识到了女人之间的虚伪。
她不看好她们的姐妹情谊,可这姐妹间的虚情假意经过接下来十几年光阴的磋磨,并未再次消散。
常家兄弟将在家工厂经营的越来越好,成为村中“小富”。
孙家儿女因为都考取了首都的名牌大学,成了全村的“高知”家庭。
两家勉强算旗鼓相当,友情得以继续维持。
晚饭后孙慧将自己行礼简单收拾进衣柜,洗漱睡觉,第二天一直睡到了十点半。
她错过了鸡鸣,没逃得过狗叫。
拉开窗帘看,是奶奶溜达着过来了,她顶着一头蓬蓬的乱发起床,开门,正撞见奶奶进来。
孙家爷爷五年前过世,奶奶不愿与儿子儿媳一块儿过,趁身子骨还硬朗,自己在小院里过得逍遥自在,一天要绕着村子转八个圈。
奶奶笑得一脸慈爱,“怎么还没起床呢?”
孙慧不好意思的笑笑:“昨天躺床上看手机看晚了,今天起不来。”
她抓起桌上的一袋软糕递给奶奶:“专门从南城带回来的。”
“还给我买东西干什么?”奶奶虽然这样说着,却连忙抱在怀里,眼里都是笑意。
孙慧搂着只到她肩头的奶奶,摇摇晃晃,撒娇般道:“我是打算今天起来去看你的,谁想到你来这么早,倒显得我不孝顺了。”
奶奶催她:“快点起来,到事儿上去吃饭。”
农村习俗,红白喜事上都有大锅菜,关系密切的亲友可以一家去吃。
所谓的大锅菜也不过是猪肉炖粉条,不是什么稀罕菜品。
但唯有用那大铁锅,烈火烹制,浓油重色地炖出来,一群人抢着吃,才能吃出香味,乡愁。
孙慧常年在外,没赶上过红白喜事,有三四年没尝过那个味道了,心里有点馋,想想便同意了。
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说不用特意给她带回来,她自己过去吃。
饭菜都要刚出锅的才香。
她从初中起,少女羞涩,就有些抵触吃席的场合,毕竟是村里的大型社交场所。
她面皮薄,见了人总不能谈笑自如。
但她现在毕竟大了,工作了这许多年,见过些世面,脸皮厚了些,也就不怵了。
且接下来有小半年她都要在村里晃荡,这个场合就当提前适应一下。
过程比她预想的要顺利,村里人比她想的要热情,认识她的会先同她说话,眼熟的寒暄不带名字,不认识的眼神错开去干别的,没有太过尴尬的场面出现。
她本想找到贺敏春去坐衣着的,眼光逡巡了一圈没看见,见到了几个本家婶子,凑过去坐了一桌。
老一辈看见她,照例寒暄一通,回来啦,待多久啊,你妈妈怎么样了,话都说完便问身边的小孩,这是谁家的呀,哇,都这么大了。
语气自然是惊讶的,因为小孩的爸爸妈妈一般都比她小。
意外之喜是孙慧见到了一位小学同学,李静雪。
孙慧初中考到县里重点上学,其余同学都在镇中,感情虽说已相当淡薄,但儿时的情谊总是留在脑海深处,且同是一村,彼此知根知底,再见面都有几分亲切之感。
平野村所在的泉县有产业,自清朝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