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贞仪说,皇帝现在希望他们做一群“阉党”,这倒也无所谓。
皇帝让这群人来找自己,让自己把话挑明一些,也就真如田贞仪所言:皇帝是进退两难,不忍放弃现在的开拓事业、又对将来忧心忡忡。
既是如此,摸清楚皇帝的心态,剩下的也就好办了。
皇帝若无意外,怎么也能再活个十年二十年,这期间,足够他做成他要做的一些事了。
至于这些人将来如何、皇帝死后怎样,那就走一步看一步了。
只就此时而言,并无太多的影响。
几杯酒下肚,几番话说完,刘钰既不在意现在皇帝的心思、也不在意明年皇帝要下江南会引发怎样的争论、更不在乎眼前这些人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
此时此刻,他所在意的,终究还是数万里之外的欧洲。
荷兰的事,到底能不能办成。
这,是大顺今后对外扩张、工商发展的基石。
而皇帝、群臣、心思、阴谋,相对于这件事,实实在在入不了他的心思。若是此事不成,后续诸多事,都是空中楼阁,此时更无必要担忧。
…………
此时此刻。
欧洲的局势,意料之中的朝着非常有利于大顺的方向狂奔。或者说,朝着有利于刘钰为大顺设计的道路上狂奔。
此时的欧洲战场,参战的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
伴随着大顺下南洋带来的荷兰金融市场崩溃,参战的双方都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俄国。
如果说,这一场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一篇多主角的故事。
45年的主角,一定是下南洋的大顺,以雷霆手段瓦解了荷兰最强的战斗力——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债券。
而即将到来的46年,主角怕是非俄罗斯莫属了——如果双方继续打下去的话。
战争马上就要打到第五个年头了。
此时世界范围内的强国、大国,基本都已经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
大顺在45年惊鸿一击,也就到此为止了。强弩之末,不能穿缟素。
毕竟,大顺没有能力把哪怕一万军队运到欧洲;甚至没有能力参与印度洋以西的海战。
尚在交战的双方都已精疲力竭,都清楚,现在若有一支能够征战欧洲的军队,这将是直接改变战局的力量。
这支军队站在谁那边,谁就胜。
于是,整个欧洲在经历了大顺下南洋、荷兰金融崩溃的震惊之后,齐齐将目光投向了彼得堡。
战争开始之前,俄国还是一个“德系”国家,德国党权势太大。法国为了让俄国不参与战争,唆使瑞典对俄宣战,让俄国无力参与中欧之争。
只是,瑞典早已不是当初的瑞典。法国人设想的让俄瑞再打一场大北方战争级别的长久战争并未出现,反而现实是不到两年,被俄国人一路打下了芬兰、政变女皇的未婚夫小叔子还成了瑞典王储,打到一半俄国还顺便政了个变。
瑞俄战争早结束了。
俄国政变的风波平息了。
在英法奥普西荷各国筋疲力尽之际,这个北方的庞然大物,与谁结盟,将直接决定战争的最后走向。
此时的彼得堡,一片生机。
四十年前,彼得一世决定改革,迁都于此。
改革必有阵痛,俄国的体量小,这阵痛只持续了四十年。
从迁都几乎掏空了俄国国库、到移风易俗使得旧党不认彼得是俄罗斯正统、再到亲手打死了太子……以及死后一波一波又一波的政变、反政变、又政变,这阵痛整整持续了四十年。
如今,四十年的阵痛终于过去了,很多人相信,俄国将要就此走向强大。
女皇登基以来,一直以“彼得大帝的真正继承人”自居,一切都沿着她父亲的改革道路前进。
甚至于,连立的太子,将来那个真正的德棍真粉彼得三世,再其立太子的诏书称呼上,排在第一位的头衔便是“彼得大帝的孙子”。
这个头衔,而非其他的头衔排在第一位,态度已然很明显了。
当年彼得为了改革亲手打死太子、为了确保改革成果修改继承法允许女性顺位继承,经历了四十年的阵痛,这改革终究是延续下去了。
大顺这边的改革,却只能在天下之外做点事,更不要提皇帝亲手打死太子以确保改革成果之类的事了。
俄国很幸运,此时它还不大,只需要经历四十年的阵痛。
俄国很幸运,此时它也不小,阵痛结束,各国疲惫,此时的它,是一支比大顺更能左右欧洲战后格局的力量。
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年的坐山观虎斗、与大顺的和解和边境问题解决、瑞典一战暴露出瑞典不再是过去那个瑞典的再无后顾之忧,让此时的俄国坐在家里,静等着疲惫的双方来开价。
伊丽莎白女皇登基以来,展示出了非常高超的政治手腕。
看似热衷于舞会、宴会,不理朝政,但俄国却没有出现混乱,而是在她的一众亲信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向前走着。
她只管战略方向,细节诸事,尽皆放手。
处理完政变之敌后,女皇宣布“死刑不上大夫”,不再对任何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