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武侠修真>靖难攻略> 第558章 和光同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58章 和光同尘(2 / 4)

你们也知道这代表什么。”

“想要过上好日子,就给我专心训练!”

马背上,一名年轻将领暴躁骂着这群两个月前还只是普通百姓的辅兵们。

辅兵的队伍拉的老长,近四万辅兵的队伍几乎将肃州城都快包围起来了。

站在城头上,六十三岁的朱能捋捋自己的短须,笑谈道:“这徐韬虽然名字有文韬,但脾气倒是和长春侯(徐晟)如出一辙。”

“确实。”五十四岁的陈懋爽朗一笑,毕竟徐晟与陈昶在武英殿广场和文官们动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对于徐韬对辅兵训练如此严苛,他们倒也不觉得奇怪,反倒是乐见其成。

“这四万辅兵,陛下估计是准备在拿下西域后准备他们驻扎当地。”

“至于剩下的十一万辅兵,大概率是在战后遣返回原籍,亦或者询问是否就地安置。”

朱能眼光毒辣,他很清楚如果只是招募辅兵,那完全不用刻意挑出四万青壮来高强度训练,并承诺会在战后给他们衙役、兵马员等差事。

兵马员和衙役的俸禄是每年十五贯,如果是偏远地区,那还有大约三贯的补贴,加起来也就是十八贯。

尽管为朝廷做工,一年也能赚十八贯,可问题在于,工地并非处处都有,而衙役和兵马员这些差事却可以长长久久。

以大明朝的规矩,最少可以做到五十岁才会被罢免,而正常一家五口的消费,一年也不过就是十二三贯罢了。

如果能好好工作二三十年,那积攒一二百贯,购置二三十亩田地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对于没有远大抱负的一些平头百姓来说,衙门永远是最稳定的差事。

“四万人,这最少又是八十万贯的支出,也不知道西域能不能产出八十万贯的赋税……”

朱能唏嘘几声,陈懋也眺望起了肃州城外的景色。

“我记得三十年前,这肃州城不过才几千人家,而今光是城内便已经有近七万人了,这发展的速度还真是快啊……”

陈懋感叹着看向城内,城内街道由石砖垒砌,房屋由混凝土与石砖修建而成,街道整洁干净,甚至在人行道上有用于绿化的树木。

百姓人头攒动的穿梭街道上,因为数万辅兵的到来,当地的经济发展迅猛,商贩根本不愁有东西贩卖。

这样的景象,放在洪武年间,那是连关中都难以见到的,必须得前往江南、湖广一带才能看到。

而今,这样的场景已经遍地都是,大明一千九百余县,超过八成县城发展都不比肃州差。

剩下那两成,要么就是海外,要么就是西南刚刚改土归流结束。

相比较陈懋看城内,朱能则是主要看城外。

祁连山流下的雪水被朝廷在甘肃修建的一条条水渠、人工河道所引流进入地下坎儿井,然后一直流向灌溉区的一座座水井。

由于太学在洪熙十三年研究出了手压井机,故此现在即便没有抽水机,也能用人力来手压提取井水,流入灌溉的水渠。

这种手压井机比后世一些独门独院压井水的手压井机要大一些,需要两个人操作。

流出来的水不算大,所以需要连续压一刻钟才能让水渠充满水,灌溉四五亩耕地。

尽管效率不高,但造价远比抽水机要便宜,而且比起人工挑水灌溉来说,它的效率是人工挑水的好几倍,更适合普及。

正因如此,外面的广袤农田区域都有几个矗立在乡道水渠旁的手压井机。

再眺望远处,一片片经过种植呵护的林区为肃州城阻挡了风沙,这就是大明这三十几年来对西北的改变。

类似这样的景象,在西北大地的各个城镇随处可见。

科技将地区的生产力提高,使得原本因为世界气温降低,降水线东移而不适合宜居的地方变得宜居,难以耕种的地方变得容易耕种。

曾经耕地稀少的肃州,如今却零零散散的拥有着六十余万亩耕地。

当然,光有耕地还不够,即便有了足够的水源浇灌耕地,但耕地的产出依旧保持在每亩百斤左右徘徊。

然而,随着硫酸与磷矿石制作生产的磷肥和土化肥投入使用,当地的亩产也被拔高到了每亩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三十斤之间。

曾经五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而今只需要四亩就足够,这便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改变。

当然,由于磷肥价格昂贵,所以现在的推广全靠朝廷自掏腰包来补贴农民,所以还做不到全天下推广,只能在一些急需粮食的地方紧急推广,亦或者是产出高的地方推广后运送缺粮的地区。

蒸汽机、化肥、水泥……

这三种产物改变了如今大明的环境,而朱高煦之所以支持北方注重工业,也是为了未来的小冰期做准备。

“磷肥的造价,如今已经降低到了每百斤八十文。”

“以这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