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4章 初冬(2 / 3)

举荐为冀州牧,治理这个民殷人盛,兵精粮足的大州,也是这个原因。

凭借着袁家掌舵者的身份,虽然按理说渤海太守是冀州牧的下属,但袁绍依然可以和韩馥平起平坐,甚至隐隐高出一头。韩馥即便有些不满,可别说翻脸了,连断他的军粮都不敢,最多也就是暗戳戳地缩减供应而已。

明明实力强横,却是个十足的受气包,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说的就是韩馥了。

初平元年冬,袁本初拥立不成,转而琢磨着怎么把上司的地盘据为己有,看来看去,他挑中了韩馥手下一个早年混迹西凉,精通羌人战法的部将,准备将其策反。

其名为麴义。

而另一位主角则是占据了南阳郡的袁术。

南阳作为天下

遍数天下诸侯,在董卓死后,吕布领并州军回乡,再算上此时被表为豫州刺史的头号马仔孙坚.

袁公路猛然发现,眼下实力最强的,居然是他自己!

袁术是什么人,没有金刚钻也要揽瓷器活,更何况现在实力强横,更是野心膨胀,对于异母哥哥拥立新君的提议,他不但毫无兴趣,反而再一次站出来公开拆台。

毕竟人家刘伯安有名声有能力有地盘,真拥立起来了他袁术的皇帝梦肯定就没戏了!

两兄弟一个想拥立,一个想自立,就此彻底闹翻。

率先出招的是袁术,他结盟袁绍南边的陶谦,准备简简单单来个远交近攻。

而袁绍不出手则已,出手就是一套连环计。

首先是以彼之道攻之彼身,同样结盟袁术的邻居兼名义上的上司,荆州刺史刘表;紧接着是离间计,写信告诉袁术,玉玺在孙坚手上的消息,以他对自家弟弟的了解,不出手抢夺绝对是不可能的;最后袁绍表会稽的周昕为豫州刺史,想兵不血刃地接管袁术头号马仔孙坚的地盘。

相比袁术只能骂他是小婢生的过过嘴瘾,袁本初招招奔着要害而去,两人可谓高下立判。

初平元年冬,袁术一边要对付前来抢地盘的周昕,一边盘算着怎么把孙坚手里的玉玺弄到手里,还要小心背后刘表的背刺。

好在他至少没蠢到极点,反而做出了非常不错的应对:首先派人去驱赶周昕,保住孙坚的地盘,然后再让孙坚去讨伐刘表,这样不管谁赢谁输,得利的都是他袁公路。

两兄弟斗法,引得不久前才在一起团建喝酒的诸侯们纷纷站队——大部分都站在盟主袁绍这边,关东局势呈南北对抗之势。

而在少有人关注的西边,韩遂、马腾引兵进入郿县驻扎,使得原本如同一堆干柴,只等些许火星将之引燃的长安城突然被泼了一盆冷水,荀攸与王允这两股士人本就互不统属,在李儒的压力之下更是只能各自为政,不敢轻举妄动。

相比起其他人,荀攸的情况稍微要好一些,身为黄门侍郎,天子近侍,受到的限制要少很多,可越是能看清眼下的局势,越是感觉敌我差距悬殊,需要等待时机。

初平元年冬,除了工作需要之外,荀公达整日高卧不出,只求消失在李儒的视野里。

一阵凉风卷起,几案上那封已经看过很多次的信纸被无声吹落在地,正是子茂寄来的。

“《周易》有云: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躺在榻上的荀攸微眯着眼睛自语道:“子茂此去,可谓君子豹变矣!”

他可能是这群士人中最快意识到董卓之死并非一件好事的人。

或者说,董卓可以死,但必须死在朝廷的手上,唯有如此,朝廷才能从中收回先帝死后失散的权威——而不是突然死于内讧,然后换一个更狡猾残忍的家伙上台。

如今内有李儒,外有韩、马,再想有什么动作,就只能是做好玉石俱焚的准备,狠下心来以长安为战场,把手上最后的力量投入进去,然后听天由命。

但是,谁能负这种责任呢?谁敢下这种决定呢?

现在想起来,当初子茂的离开居然是歪打正着.

若是如信中所言,居然以一个小村子为起点,开创了如今中分安定郡的局面。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纵然是荀攸这个三十出头的人,听到这些故事都有些神往不已。

转头看看他荀公达,距离被征召已经快两年过去,尚无丝毫建树。

说句不好听的,若是他即刻死掉,史书上最多因为颍川荀氏的家世给他留下个名字,作为亲戚在其他荀家子弟的传记中打个酱油——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侄,没了。

这可不行。

“荀公达虽然不才,自认为也不是无能之辈,子茂大有长进,我也不能自甘堕落”,荀攸弯下腰把信从地上捡起来,忍不住又看了一遍末尾的叮嘱,“可是董白是怎么和子茂扯上关系的,真是.”

真是离谱到家了。

但是无论如何,这也已经是一张难得的护身符,只要荀攸不直白地作死,他就不会有事。

现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