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武侠修真>寻魂> 第二章 苦别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苦别离(3 / 4)

能如此简单。这种行为,颇有几分打个巴掌再给个甜枣的意思,无非是堵悠悠众口罢了。

她谢过罗妙话中藏着安慰的好意,并与她辞别,又见日头甚烈,便让未烟去取一把油纸伞来,她在廊下等着。

廊上爬满了常青藤,是沈夫人在世时种下的。其实谢瑾言也甚少来沈府,只幼时稍微多些,每次来时,便与她在这廊下嬉闹——通常是她叽叽喳喳地同谢瑾言讲,谢瑾言安静地听着。那时沈夫人还在世,就坐在一旁,不时变出一两碟可口的小食唤他们过来吃,然后她便欢呼一声,捧住沈夫人的脸大呼娘亲真好。

想着想着,沈淑也不自觉地微笑起来。阳光透过叶隙细碎地洒在她白皙的脸上,愈显明媚动人。

未烟远远看到,不由想起她还是少女之时,曾读到过的一句诗:“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沈淑见未烟来了,就将薄纱系在脸上,未烟替她撑好伞,问:“姑娘不坐马车么?”

沈淑摇头,道:“先让车夫去谢府候着吧,我想走走。”

未烟便不再多问,待到了府门口,就对候着的车夫交代了一声。

街上难得有些冷清,大抵都赶到城门去了。谢府与沈府隔得并不远,小的时候即使坐马车也嫌长的距离,如今走得再慢却也一下子走完了,沈淑心中又无端升起些怅惘来。

她们快到谢府时,却见一老婆婆提着一个篮子经过,未烟认得她,她是卖平安符的。

未烟想了想,同沈淑说了,沈淑忙让未烟拦住她,问:“阿婆,这么早便收摊了么?”

阿婆道:“老婆子的孙子今天出征了,这不,赶着要去送送他。姑娘也有亲人要出征么?”

“是啊。阿婆,你那平安符还有吗?”

阿婆闻言,并未应话,只是拿出了一个颇为古朴的方盒,打开铜扣,便见里头也有些为数不多的平安符。

阿婆从中取出一个,递给沈淑:“老婆子每年都会去大佛寺求一个这样的平安符,留着送给孙子,他取了一个放在身边,多的我就放在这里收着了。如今你我有缘,便送给姑娘一个吧。”

沈淑受宠若惊,知道这里是阿婆沉甸甸的心意,不能用钱来衡量,可更不能白收,便给未烟递了一个眼色,又对阿婆道:“如此,便多谢您了。希望您的孙子平平安安。”

这话比什么祝福都令老人家宽心,于是她也笑着回道:“希望姑娘的家人也平安。”

未烟会意,趁阿婆不注意,不动声色地将一些碎银和铜钱塞到阿婆提着的篮子里。

辞别了阿婆,二人再走两步就到了谢府。因沈、谢两家常常往来,谢府众人也认识沈淑,门前守着的侍卫对她恭敬地道:“沈小姐。”

沈淑颔首,又问:“瑾言哥还在吗?”

两侍卫面面相觑,犹豫了一会儿,左面那位年长些的方歉意地看向沈淑:“您来的真是不巧,公子刚刚往军中去了。”

沈淑似是早已料到,也不再多说什么,但眸中仍是添了几分黯然。

府内,谢瑾言本想出门,听到沈淑的声音,又生生停住了,如今,他与沈淑就仅有一门之隔。见他只是神色不明地站着,薛明压低声音问他:“公子真的不再见见沈小姐么?”

谢瑾言只是摇头,然而手却不住收紧,似是极力忍耐,才未将大门打开。

沈淑凝视着大门,仿佛是能透过那厚重的朱红大门,看到另一侧的谢瑾言那样。她移回眸子,仍是仪态端庄地将手中的事物递给侍卫,语气温柔平和地麻烦他转交并道谢,最后道了一声叨扰,就径直坐马车离开了。

眼见沈府的马车走远,侍卫打开门,将手中的东西交给谢瑾言。谢瑾言打开包裹,里面是一件质地极好的软甲和一枚红色平安符。

*

因谢府距城门不算太近,加上越到城门越是拥堵,等沈淑到达城门时,已近未时了,沈佩已在城门下等待着她。

十万大军皆身着战甲,手执兵器,整齐划一地站着,神色肃然。

不少百姓泪眼朦胧,却又神色自豪地看向大军,想来那之中定有他们的亲朋好友。

沈淑随父亲上了城门,将将站定,便见谢瑾言一身银甲而来,一派英姿飒爽。

沈淑只觉呼吸一窒,本想赌气地转过头去,不再看他,可她从未见过他着战甲的模样,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目光投向他。

他的肤色向来白皙,即使成日地晒,也难以变黑,但因为他常年习武,自成一身轩昂之气,绝不会令人心生轻慢。而此时他战袍加身,持剑而立,更衬得他面若冠玉、英武非凡。

前方,瑞元帝正在鼓舞士气,有乐师在击鼓,击的是一曲《行军赋》。这是前礼部侍郎向叔平当年在听闻谢修北马革裹尸后写就的,以缅怀千千万万战死沙场的将士,后来被改编成乐曲,此情此景之下,倒颇为振奋人心。只可惜向叔平昨日不知为何触怒了瑞元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