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武侠修真>寻魂> 第五十三章 是征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三章 是征途(1 / 2)

沈淑与谢必安最终的目的地是玉凉关。

他们并不清楚谢瑾言身死后的埋骨之地,谢必安他自己也不记得,而安葬在汴京城中的那个仅是衣冠冢。因此,他们只能根据瑾言生前最后的行动轨迹来推测。

据随军官员——也就是监军禀奏,当时西北战事告捷后,军队已经准备开拔,却有一斥候忽而来报,说是在附近发现了敌军活动的痕迹。

这斥候在军中多年,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少的战争,在侦察敌情之上可谓老道。既然他这么说,那么十有八.九是错不了的。

然而战事将将平息,所有人都不想烽火重新燃起。百姓忧心生计,户部烦恼财政……至于京城那位,自然也不希望将领长时间在外,同士兵的关系日益亲近,唯恐这柄对外的帝国利刃转而朝向自己。

因此,这件事暂时没有宣之于众。

可也不能放任不管,不然莫说是谢瑾言心中难安,大半将领亦觉如鲠在喉。

说到底,还是因为没能趁此次一举攻下乌桓,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并非是因为大晋不敌,毕竟谢家军传至现在,虽不及最初那般强悍到能以一敌十,但也要叫众多敌军闻风丧胆。

只是,两军对垒,兵力有时反而并非最关键的一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即使不受人力控制的前两者皆已条件成熟,但大战牵扯到的人、事、物太多,绝非一人就能拍板定下。

且皇位传至瑞元帝手中时,大晋的国力已不复当年太.祖立国初那般强盛了,只因前面出过两位骄奢淫逸的主。

一位爱美人不爱江山,广纳后妃,夜夜笙歌,愿掷千金搏诸美人一笑,年纪轻轻便亏空了身体,只留下一子便撒手人寰,后人谥其为荒帝。所谓“好乐怠政曰荒”,人死后还要给他取这样一个恶谥,足见时人对其之厌恨。

荒帝虽荒诞不经,对其皇后却还算得上敬重,不曾因偏爱其他妃嫔而废后另立,却也鲜少踏足凤仪宫,只因皇后长他十岁,他嫌皇后“年老色衰”,皇后本人也是严肃木讷的性子。

曾有妃嫔欺到皇后头上,荒帝惩罚了那妃嫔,却当众说“后之于朕,如姊如母,尔等非可怠慢”这种话。皇后因此心灰意懒,日日与青灯古佛相伴。

后来新帝登基,她顺理成章成为太后。却不知她是作何想法,常唤不过五岁的幼帝同她一起诵读佛经。幼帝耳濡目染,竟比太后信奉更甚,待亲政后于全国大肆修建佛寺,宣扬佛法,免去僧人税务,一时之间有不少人纷纷出家逃税。及至后来,他甚至屡次意图出家,险些连朝政也被妖僧把持。

最后是瑞元帝之父,也就是当时的乐安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兵变,在取得朝臣支持后,没受什么阻拦就攻入了皇宫,逼皇帝退位,另立他为新帝,是为晋昭帝。昭帝在位期间力挽狂澜,颁布新政,大举灭佛,将将止住了大晋的颓势。

然在那两位的摧残之下,这庞大的帝国只能堪堪维持住表面的光鲜,内部事实上早已千疮百孔了。也正是因此,近几年那些边境的政权才蠢蠢欲动起来,妄图趁狼王受创之际狠狠咬下它的肉来,最好取而代之。

另一方面,国势虽趋颓,但这百年来的太平生活也是实在的。人们因此耽于安逸,这一点在士族阶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朝廷中的主和派是绝大多数。反倒是普通百姓,对这些无甚所谓,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

若将这件事报回京中,只怕被驳回的几率是十之八.九。

再者,单就这次战事来说,好容易双方才谈和,若他们这次主动出击,被乌桓寻住一个挑衅的由头,撕毁将将订下的和议,该当如何?谁来负这个责任?

正是出于上述种种顾虑,瑾言迟迟无法做下决定。

然而为将者,虽多少懂点这方面的弯弯绕绕,但其中的大多数人的功绩,其实还是拿命在战场上拼出来的,更喜欢用拳头解决问题,适合杀敌,却不适合领兵。

瑾言本就年少,生得亦文雅隽秀,又是空降元帅,最初很是为一些将领所排斥。是他后来用一场场胜仗,才换来了众人的信服。但仍有些人表面上不说什么,心中仍暗暗不屑,自命不凡地以为若自己能有谢家为靠山,定然比这小白脸强千百倍。

这些人平时不声不响,往往在这种时候却叫得最欢,话里话外都是说瑾言畏首畏尾,无将帅之风。

后来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谢瑾言沉得住气,兵士们却未必能。再加上那些人阴阳怪气、煽风点火,乱七八糟的声音就多了,压在瑾言身上的压力比最初时还要大。

那监军说,后来不知谢元帅如何考虑的,反正翌日他们醒来后,只听说他从谢家军中调了五百精锐出去,许是要深入敌营查看,却不曾想,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这些消息,是沈淑在病中听前来探望的谢老夫人说的。

因谢瑾言是谢家主支中仅剩的子嗣,又不曾留下一儿半女,他这一死,这一支的传承便算是断了。且他于此次大战中立下赫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