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北大巟农场实在是太苦了,首先从城市进入农村,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部的生活方式顿时发生巨大变化,生活条件一下子变成“艰苦”,而且从一个不事劳动、还可能连家务事都不做的读书人,一下子变成天天修理地球,与天斗,与地斗,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农人,尤其遇到自然灾害、恶劣气候时,往往陷入困境,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和生理的煎熬。
其次就是冉秋叶要去的北大巟农场。
北大巟的麦田大得望不到边,几千人大会战往往干好几天才收割完。
曾经有被送去的教育的人回来告诉大家什么是水中捞麦子。
他说:当时汽车把我们送到地头,大家下到泥水里的麦田开割,把割下的麦子捆成麦个,背到一个地势高的地方码垛,一直割到中午汽车送饭来了,才休工吃饭。满地泥水,没法儿休息,吃完饭就接着干,中间连偷懒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没地方可坐下。
等于是罚你在水中弯腰站着干一天活。有的女人实在坚持不住了,不管不顾,一屁股坐到泥水里,喘口气,再站起身来割。
有的就可能因此落下病。
一直干到天黑收工回家,到宿舍后太疲倦了,脚也挪不开了,手也举不动了,不管浑身泥浆,倒在铺上就着了。醒了赶紧换掉脏衣服,脱下“水袜子”。
水中捞麦子,不能穿雨鞋,否则雨鞋陷在泥水里拔都拔不出来,累死你。
漫山遍野的苞米熟了,叶子掉了,有时,还没有来得及收完苞米,大雪覆盖了无边无际的苞米地。
就这样.冉秋叶在三天之后前往了南云,那一天的汽车站,有很多来送行的家长,也有很多前往南云的青年男女,其中绝大部分是学生,而且是女生,几乎每个女生的脸上都挂着泪水,伴着疯狂地捶胸顿足,相互拥抱,相互抹泪。
这样的场景可不仅仅只有今天,很快进入七十年代之后,会有大量的学生,要离开四九城,前往各个地方的农村,那个时候,走的人只会比今天要多的多。
等割麦子结束,又到了冬天,这北大巟10月就下雪,一下雪天气就骤然寒冷。
送别冉秋叶的家宴上,何雨水有些惋惜的看着何雨柱问道。
虽然那里也苦,但是和北大巟比起来,哪里真的就好太多了。
所以这次我是真的没有办法了。”
这位的工程连队就支援到农业连队去收苞米。几十个、上百个被教育的人和老职工们排着横队进入白雪覆盖的苞米地,掰下苞米,顺着地垄集中堆成一堆一堆的,由后面的拖拉机挂着拖车装车运走。
说完,何雨柱去开门。
这个时候何雨柱无奈的摇摇头道:“能想的办法我都想过了,能求的人我也都求了一遍,就是李奶奶也跟着不知道去求了多少人。
可是不行就是不行。
但最艰苦难熬的还是他们暴露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夜里随车颠簸,等拖拉机一口气赶回农场,这些人已经冻得差不多了,卸车也卸不了了,得等天亮再找人卸了,因为我们这时连尿都尿不出来了,我们几个人的尿尿处都给冻僵了。
这些不是为人耸听,这些都是真实的,你告诉我冉秋叶到了这样的环境,她该怎么办.?
说这,冉秋叶拿起了自己面前的茶杯是一饮而尽,何雨柱看着也是点点头,端起自己的酒杯喝了一口,这个时候,一边的李奶奶笑着道:“大家都不要这样,北大巟虽然艰苦,但是那里也是可以锻炼人的地方,我相信小冉只要在那里多锻炼几年,就一定可以成长为合格的国家栋梁。
“对也可以将四九城的东西带过去,总比那个北大巟的农场要好太多了,那里可是去了,我们就去不了的地方呀!”于海棠也是欢喜了起来。
今天我们是给秋叶送别的,大家都不要露出这样的表情,都开心一点,又不是送去坐牢,会没事的,一切都会没事的。”
我们坐上卡车再赶到十几里地外的麦地。
大家都穿“水袜子”,就是一种鞋帮子上带一圈布的解放牌胶鞋,鞋子湿了,但泥浆进不去鞋里。把水袜子刷一下晾干,赶紧到食堂去吃点饭,接着睡。
正好,南云有个地方想要人过去,我就立即将秋叶的名字从北大巟农场给撤了下来,直接送去南云,要知道这南云离四九城不是很远,坐公共汽车一天一夜也就到了。
何雨柱也是笑了起来:“而且就算是去了北大巟,我也可以得到秋叶的消息,也不会就这么不管秋叶的,所以还是不要过多的担心。
何雨柱此时心中一颗悬着的心也算是正式的落了地,虽然都是离开四九城,可是去北大巟和去南云,那是天差地别的,北大巟那是农场,一望无际的田野,冉秋叶不可能顶得住。
老站在水里割麦子,坐不得,躺不得,太累了,逼着我们找到窍门,钻到傍边麦垛里歇一会儿,不管它多湿,多脏,虫子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