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碎了十六个蛋,清理干净之后,两个人继续团。
今天弄好的,中间用破砖头隔开,上面再铺一层黏土泥,上面盖上青草,保持湿度。
今天睡的早,八点多钟就躺下了。
林慧半夜被一阵哼唧声吵醒,打开手电一照,原来是老太太发出来的,用手一探,额头烫的吓人。
林慧赶紧把周向南喊醒,家里没有什么药,老人年纪大了,就算有药也不能乱吃,万一吃出个好歹,谁担的起?
最好送医院。
于是周向南穿了衣服,背着老太太去医院,家里还有五十多块钱,林慧就把毛票留下了,其他的都塞给了周向南。
“里外的门都插好,有情况就喊站长家嫂子。”周向南一再叮嘱。
“我知道,别担心我。”
送走了周向南,重新躺回去的林慧有一两个小时没睡着,想东想西的,但愿老人没什么大问题。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早上林慧起的早,正在做饭,余春红趴在墙头上喊她。
“妹子,派出所的同志来了,你开开门。”
民警还是那天那个民警,敲门了,但林慧没听见。
一起来的,还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一个二十多岁的男青年。
民警说道:“这两位同志的亲属走丢了,和那天送过来的老人特征很符合,想来确认一下是不是。”
“真不巧,老大娘昨天晚上发烧,已经送医院了。”
年轻人说话很冲,“不用推托了,是不是你没养好?我奶奶的身体一向很好,轻易不会生病。”
林慧忍着怒气,问道:“你奶奶什么时候走丢的?”
“有一个星期了。”
“就算老大娘是你奶奶,她在我家住了三天,也就是说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在外面待了四天了,这四天过的是什么日子,你知道吗?张口就来,养老是你们的义务,什么时候成了我的义务了?”
“本来是民警同志委托我的,我算是做好人好事,你说这样的话真让好人寒心!”
中年男子瞪了年轻人一眼,“滚一边去,不会说话就闭嘴。”
中年男子的态度要温和多了,“这位女同志,我想知道你收留的老人有什么特征没有?”
“要说特征,她比我要矮一点,大概一米六左右,背不驼,她脑筋好像有点问题。”
林慧最后补充,“她有个孙女叫兰子,老人是大脚,没有裹脚。”
中年男子很是激动,“对对对,我母亲就是大脚,她是白天裹,晚上偷偷放开,我外婆都拿她没办法。”
现在只是怀疑,只有见了本人,才能确定。
民警刚想带着这父子俩去医院看看去,周向南背着老太太回来了。
医院离采购站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得有二里地,早上倒是通公交了,昨晚可是没有,周向南把人背过去的。
额头上都冒汗了。
“妈——”
“奶奶——”
老人退烧了,精神头也来了,“你是谁啊?”
“我是你儿子心勉啊,那是你孙子援朝。”
老太太拍了拍周向南,“不认识,这才是我孙子。”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孙子也有乱认的。
周向南把人背到炕上去,他连饭都没吃,先去倒了一茶缸子水。
林慧去做饭。
“两位同志就别忙了,我让援朝去买两个菜,借你们的锅灶,咱们凑合吃点,可以吧?”
中年男子文质彬彬的,可比他儿子礼貌多了。
既然这样,林慧也没拒绝,她的手艺怎么能跟大厨比。
几个人坐下说话。
原来老太太夫家姓杨,姑且称呼她为杨奶奶吧,老人共生育两子一女,长子早亡,次子就是杨心勉,还有一个女儿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了。
杨奶奶前几年没有了老伴,一直跟着杨心勉生活,去年突然患病,脑子老是犯糊涂,因为杨心勉工作忙,一直请人帮忙照顾的。
一个月前,杨心勉的单位在县里有工程,工期预计有三年之久,就把母亲和护理阿姨一起接过来了,在单位内部有房子。
前几天,护理阿姨出去买菜,房门忘了落锁,没想到杨奶奶跑了出来,因为人生地不熟,脑子又犯糊涂,就找不到家了。
杨心勉接到护理阿姨的通知就开始找人,参与寻找的人倒是不少,却一直没有找到。
不是县城人多不好找,根本原因是杨心勉的单位离县城有三十多里地,当时寻思着老人走不远,一直在附近的农村找,老是找不到这才考虑会不会来县城了。
看着老人的气色好多了,大晚上的还送去医院了,回来还抓了一包子药,杨心勉挺感激的,他母亲这是遇上好心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