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的年纪第一。
这小子拿着成绩单笑得眼睛都快找不着了。
不用说,这次他从洪衍武兜里掏出来的奖金可是“金票大大的”啊。
总之,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子女事业有成,孙辈学业颇佳,洪家绝对是这几条胡同最让人羡慕的人家了。
“五好家庭”都不足以评述这种圆满与和美。
但这还只是表面上的事儿呢,因为谁也不知道洪衍武背地里买房置产的事儿。
说起来这事儿还真有点难度。
因为这年头的私房买卖刚恢复,需要买卖的人都还不知道政策呢。
相关的服务部门就更谈不上了。
既没有官方的服务站,又没有中介机构,这信息来源就是一道天然的门槛儿,一般人根本迈不过去。
所以说,去哪儿打听谁有房想卖呢?
嘿,别人没辙,可洪衍武有辙。
别忘了,他邻居可是边大妈啊。
正所谓耳濡目染,他这十几年是在这位居委会老太太身边长大的,听唠叨也知道居委会有多么的神通广大了。
据他了解,要想知道一条胡同的详细情况,居委会比街道和派出所都管用。
这两个部门想开展什么工作,谁也离不开居委会的配合。
最基层的单位嘛,又时时刻刻处于人民中间。
谁家刚吵过架,谁家婆媳关系不好,谁家几门亲戚就没有不知道的。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咱们国家最管用,最可靠的民间信息调查来源。
办事态度也认真,比什么“东厂”、“锦衣卫”效率高多了。
可就是有一样,居然从来没人重视过这一点。
也没人想到要把居委会大妈掌握的信息,在商业领域加以运用。
其实这帮老太太都挺好打交道的。
普遍来说,你只要能让她们产生信任,过了她们“政审”这关。
嘴再跟得上,多说点好听的,她们就可热心,愿意帮你的忙了。
如果再给点儿小恩小惠呢,那更了不得了,简直对你比亲儿子还亲。
所以具有远见卓识的洪衍武首开了这个先河,一下子就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七月初的时候,他穿的人五人六的,手里拿着房管部门的政策条文。
先后跑到“前海”、“后海”和南锣鼓巷这几个重点地区溜达了几趟。
假借替朋友找房的名义,也就试着跟六七位“居委会大妈”搭顾了一下,然后给人家留了电话。
没想到这一月之内,就有一半回了信儿,最后还成交了两套房。
第一套是“什刹海”不那么正规的小院,才二百五十多平米,六间房。
应该是过去大户人家的一个小偏院儿,后来落败了,是给切零碎了变卖的。
如今的具体情况是这家房主要回房没多久,看房子被糟践得不行,也无力翻修,正发愁呢。
跟老邻居这么一唠叨,说就这破房我要什么要啊,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要呢。
得,也就被居委会这位给知道了。
第二套是南锣鼓巷临街的三间房。
这房主是母亲去世了,继承的遗产。
因为他自己有房住,就把这几间房出租给一个沪海来的裁缝吃房租了。
本来想着弄点活钱儿,没想到反倒给自己找了事儿。
因为房子年久失修,处处有毛病不说。沪海人也有点过得太细了,忒较劲。
像屋里漏水,墙角返潮,灯泡不亮,窗户漏风,烟囱堵住了,自来水不冲,外带闹耗子。
无论什么大事小情,都得给房主挂电话。
半年下来,搞得房主烦不胜烦。
一算账,要修房,那点房租屁也不顶,自己还得搭钱。这又是何苦来的呢?
结果就为了这些事,沪海裁缝和房主吵了好几次,最后就闹到了居委会。
房主搭不起工夫,说反正修房我不干,要么你凑合用,要么退你钱,你走人。
可沪海裁缝还不干。
这样当居委会这位认识了洪衍武以后,就跟房主说了。
“你不如把房卖了得了,让别人愁去不完了。”
这么着,两套房妥妥到了洪衍武手里。
至于价钱?那真是白菜价。
这是因为当时人们认知本身缺乏经济头脑,又好面子,耻于言利。
另外房管所的房屋评价办法极不合理,当时房屋价格水平比房屋实际建筑成本普遍要低50%以上。
像什刹海小院是“合瓦”房。
如果算折旧,每间房造价也应该是1652元,可售价官方规定每间房只能是645块。
南锣鼓巷的“灰瓦”就更低了。算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