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曹史王禾站在官田旁边的一处山坡上,伸长着脖子,焦急地朝昌邑城的方向张望着。 他身上那洗得发白的袍服,下摆已经掀了起来,别在了腰间的绶带上,穿着的那条裤子,也已经挽起了裤脚, 王禾脚上没有穿鞋,所以沾满了灰黄色的泥土,那些泥土因为失去水分,所以裂成了一小块一小块,如同干旱开裂的土地。 汉朝已经有连档的裤子了,但是只有穷人会穿,大部分儒生和上层人士仍然穿着没有裆的裤子——并不是儒生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只是以此来倒逼儒生们要坐有坐相罢了。 王禾的这身打扮不官不农,要不是腰间还有一条黄绶,那就真的和普通的农民没有什么差别了。 田曹的这块官田位于昌邑城北五里外的一条小河旁,因为这里有河流冲积出来的淤泥,所以肥力很是不错,算是一块土壤肥沃的中田。 平常的日子里,在这里干活的农民并不多,但是今天却比往常热闹不少:在田边和河岸上,三五成群坐着几十个人。 这些人都是周围村子里经验丰富的老农,个个起码都有五六十岁了,皮肤黢黑,粗糙得像冬天树皮。 他们今天聚到这里,是专门来等门下教他们如何使用官田中的那把新式的犁的——听王曹史说,这种形状怪异的犁叫做曲辕犁,是门下造出来的,能帮他们更好地耕地。 “王曹史,门下来了吗?”一个名为王老四的老农拍拍屁股站了起来,冲着山坡上的王禾喊道。 “是啊,你不会是诓我们的吧。”王老四身边那个名为孟三的老农一边搓着脚丫一边跟着问道。 这两个老农民在众人当中最有威望,在农事上颇有经验,和王禾没少打交道,并不忌惮对方那区区两百石的品秩,所以才敢大呼小叫。 众人今天都是一大早就出门了的,所以等到此时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现在有了这两个老农民起头,其他人也就都跟着“咋呼”了起来,粗鄙不堪的乡间俚语就像箭簇一样射向了王禾。 “吵什么,吵什么,门下今天忙着呢,要处理的事情又不只是我们田曹这一件事情,我们这些人等等又怎么了。”王禾扯这嗓子喊道,声音犹如一面破锣那么嘶哑。 “我可从来没说门下的不是,门下公平磊落,一定不会骗我们的,我怕的是你没本事争得这个机会,故意戏耍我们这些老骨头。” “王老哥说的是,门下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没有门下的时候,你可是一件实事儿都办不成。” 这群老农民的年纪都要比王禾大大一些,在王禾面前俨然以长辈自居,所以根本就没把对方放在眼里。 提到了门下,大家的话题自然而然就转到了刘贺身上,都口沫横飞地夸起了刘贺。 为了保险起见,刘贺并没有在这群老农面前公开自己的身份,而老农们又很少进城,更不要说进入昌邑王宫,所以没有一个人知道刘贺的真实身份的。 直到此时此刻,王老四他们也只以为刘贺就是相府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吏罢了。 “我王老四年轻的时候也去过不少地方,见过不少腰间带绶的人,但是他们没一个像门下那么聪明的。” “就是,门下只当个门下太屈才了。” “对,那些儒生读书都把脑袋读迂了。” “我把话放在这,总有一天门下能举孝廉的。” “举孝廉才哪儿到哪儿,以后起码能当个太守或者国相。” “不说别的,门下这么个半大小伙子对种地的事情如此熟练,还愿意亲自下地,就比长安那些用金印银印的大老爷好得多。” 老农们嘴巴上说得口沫横飞,那搓脚丫的手也一刻不停。 在他们看来,门下哪天要是当了大官,就和他们自己的子侄当上了大官一样。 这要是让他们知道门下是以前半夜带人践踏青苗的“昌邑一害”,不知道作何感想。 在一群老农说得舒爽,搓得也舒爽的时候,在山坡上守望了几刻钟的王禾又扯着破锣一样的嗓子喊了起来。 “来了来了,门下来了,门下来了!” 王禾的声音惊醒了其他的老农们,众人一下子就从田埂上、河岸上站了起来,一窝蜂地朝着山坡下的官道跑去。 在大家殷勤的目光中,那辆熟悉的破烂马车不急不慢地从小道上驶了过来,停在了他们面前。 “诶呀,各位老人家,晚辈来晚了,让大家久等了,实在抱歉,实在抱歉。” “不久等不久等,我们这些老家伙多活一天也是浪费粮食,哪里有门下的时间金贵。” 王老四的话引来了众人的赞同之声。 “您老几位话可不能这么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如果说昌邑国是一个大家,那你们这些老人可都是我们昌邑国的宝贝啊!” 这几句话如果是昌邑相安乐说出来的,大家听听也就算了,顶多也就是跪下来磕个头,高呼几声“明府圣明”。 但现在从刘贺嘴里说出来,效果却完全不一样, 每一个字都说到了这些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的心坎里,大家觉得心里暖呼呼的,有几个老人甚至还掉了眼泪。 在这个时代,吃饱还是一种奢望,灾荒的时候“弃老”的事情屡见不鲜,能够尊老敬老,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天色不早了,我们现在就去试犁吧。” “诺。” 大家连声答应了下来,有几个激动的老农走上前来,就想伸手去拉刘贺的手。幸好王禾激灵,连忙把这些人全给挡了回去,他们搓脚丫的爱好可逃不过王禾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