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你可还记得,两年以前,朕曾经和你说过的报刊一物吗?”
“记得。”李章点了点头回答道。
“那时还没有宣纸,所以这个想法还不能成型,如今大汉已经有了宣纸,朕觉得是时候将这报刊办起来了,而你的本领也就能发挥出来了。”
这个李章空有一身本事,但是始终都施展不出来,只能看着其他人四处忙忙碌碌,所以本就有些郁闷,如今听到天子发话,整个人立刻就精神起来了。
激动的李章有一些僭越地说道:“陛下放心,微臣一定竭尽全力,将这报刊办好!”
刘贺欣慰地点了点头。
报刊,是民意的载体,没有报刊,民意成不了气候。
只要有纸有人,此事就能办起来,即使最初报刊的印制的数量很少,但是多多少少还是可以影响到一些人,所以自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接着,刘贺将这张四方的宣纸摆在了案上,他一手拿笔一手拿尺,就与李章规划起大汉这头一份“报刊”起来。
最先被写在宣纸中间靠上位置的是“长安月报”四个大字。
接着,刘贺又分别在宣纸的不同位置画了许多的方框,并且在上面加上了“儒林楷模”“仕林典范”“朝堂议论”“乡野趣事”“乐府采诗”“北城逸闻”“三辅风物”“郡国之事”“西域抄略”等字样。
日后在这些方框里,都是要登载不同内容的记事文的。
李章听过许多次报刊的样子,但现在也是头一次见到报刊的雏形,这不同内容的记事文他倒是都会写,但是让他一个人来写那么多,恐怕是力有未逮的。
刘贺自然是看到了李章面露难色,笑着解释道:“伱莫要太担心,朕不会让你一人来做此事的,这头一件事情就是要在太学下建一个报刊室,由你担任报刊官。”
“之后,你可以从博士弟子和门下寺书佐当中,挑选一些有文才但是家境贫乏的人,由你来教他们写,他们所写的文章如若被刊登在这《长安月报》之上,可以按字数给钱,百字百钱。”
李章一听这“百字百钱”,顿时倒吸一口凉气,写百字就能换一斛粟,再清高的人,恐怕也抵挡不住这个诱惑。
“除此之外,还可以向朝堂诸公、儒林儒生、乡野百姓求文,同样也按百字百钱来给。”
报刊发行之后,人人都可看到,想要赚这笔钱的人绝不会少,自然就会效仿刊登出来的文章样式——也算是潜移默化了。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广开言路,还可以凝聚民心,为我所用。”
不只是凝聚民心,更重要的是可以控制民心——民心时时都有,但是始终缺少一个载体,口耳相传,哪里有白字黑字有力量。
“陛下能够想出这“报刊”的法子,甚是绝妙,”李章感叹完了之后,又接着问道,“那这报刊几日出一次?”
“如今造纸、雕班、印刷和写文章的事情都还需要磨合,暂定一月两份,每月初一和每月十五,各出一次。”
“诺!”
“刊印出来之后,长安及三辅所有的府衙都投送十份,各闾巷的要道之处及北阙下也要张贴,还要派人值守,定时向来往行人讲念。”
……
接着,刘贺又将心中的关于《长安月报》的一些想法说了出来,并且当下就草拟了建报刊室的命令,李章拿着这份命令,可以和门下寺长史韦玄成要人要物,并且得到造纸坊和印术坊的襄助。
命令拟定好之后,刘贺并没有让李章离开,君臣二人立刻就开始研磨裁纸,一起合力开始写记事文。
要想说服朝堂上那些朝臣,口空无凭是不行的,还是要给他们看到实物。
接着,两人一刻不停地了两个时辰,直到宣室殿外的天都黑下去的时候,才终于将《长安月报》上所有的方框都填上了文字。
刘贺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如此就大功告成了。”
“陛下,大将军不会从旁阻拦吧?”
“呵呵,不会,朕在《仕林典范》上写的这篇文章,一定会让仲父喜笑颜开的,到时候他无论如何也是不好拒绝的。”刘贺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
“陛下英明!”
几日之后的小朝议上,宣室殿比以前要空旷了许多,主要是因为大军出征,不少武将都率军出征了。
因为赵充国、范明友、韩增等人的缺席,宣室殿里的“文气”似乎更加充盈了一些。
大军顺利从长安拔营,还只是这场大战的一个小小的开端。
征调更卒民夫,调动马匹牲畜,运送粮草马秣……
虽然都由各个衙署负责,但是所有这一切,最后都会汇率到大将军府和尚书署,由霍光居中调和、定夺。
不说其他的,就是长安城和前线各路大军之间的军情和军令,也离不了霍光的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