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斗转星移,万物乾坤。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亦缺。”刘基稍微改动下前人诗句,就把多日来夜观星象的心得恰如其分的记录下来。
刘基在江西为官十数载,从一腔热血青年到心灰意冷的中年,腐朽透顶的元廷官场让刘基壮志难舒。
遥想青田峰奇谷幽,碧湖潋滟.每到深秋,万物萧索之时,漫山遍野的红枫却点缀的处处生机勃勃,但见马道和红枫相映,霜叶秋絮翻飞,沧桑中透着脉脉温情,热烈中带有些许寂寞.山水钟灵必秀人杰.
刘基幼年时就是家乡附近出了名的神童,彼时,聪敏过人,9岁可属文,10岁可赋诗。12岁就考中了秀才,其言辞犀利似利剑之芒,常令成人不能应对.刘基天赋才华如同星辰闪耀出众。14岁时,刘基跟随何清臣老先生学习儒家经典.初学童生一般只是捧书诵读,不解其意。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老师十分佩服,像捡到宝贝一样暗中称道“世之奇才.
刘基长到17岁,拜师郑复初,郑复初教学别具一格,没有考什么作诗之类的题目,而是问少年明天会是什么天气?刘基的父亲一听就傻眼了,这算什么路数?但是少年抬头看了看天,又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会儿,平静地说明日一早为晴天,午后有雨。结果真的被刘基说对了。其中的原因是身为教俞的父亲,因工作需要,不时会把一些书籍带回家中翻看,时间长了也就忘了拿回去,其中有些书就讲到了,预测天气之法。而涉猎广泛的刘基还真的就看了这些书,当真派上了用场。
郑复初给刘基的辅导,其实并不多,但是对于一个天资聪慧的孩子来说一点就通,一通就会,并不一定需要多长的时间。郑老师教会了刘基良好的学习方法,让他知道怎样学习,怎样控制学习进度,怎样提高效率而不是争强好胜的满足感。他为刘基开了基本书目,经、史、子、集全面覆盖。有必须熟读三遍的,有通读的,也有大致过目的。拿到一本新书,如何用很短的时间判断其成色决定自己要不要读,决定阅读之后如何尽快掌握大意,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何减少遗忘等等。更重要的是,刘老师充分挖掘刘基的潜能,而不是只把他培养成只会读圣贤书的传统读书人。
“江东自古多英才,文采风流烁古今.文臣武将群星灿,光耀中华定乾坤。”后有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基列为第一,曰“无出诸葛孔明之右”。
在二十三岁刘基走向了仕途,元统元年三月,廷试进士,一百人及第. 同同、李齐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刘基赐进士及第。
大都翰林院荣恩宴上,遍是蒙古色目人的新贵,少数的南方士子倍显影单,就连刘基也不得不陪着笑脸应对北人看似敬酒实在讥讽的举杯邀约,当朝儒家学子一落千丈,早已不复千秋鼎盛的独尊地位,甚至坊间连歌妓的吟唱都高出儒学一截。
一唐兀儿进士喝得大醉口吐狂言,指着一众江南学子叫嚣“你们还在这里喝什么酒,荣恩荣恩要你们对天可汗保持忠孝之心就足够了。还喝什么御酒?我朝还录取你们就是为了放牧,滚回你们江南当一只牧羊犬,看好江南的土地上的贱民,他们可是我们大蒙古的家畜。”“就是,余阙的比喻很贴切,哈哈哈。”一众色目人进士跟着起哄,江南士子们群情激愤,有几个酒量好的就要上来合伙痛揍这个唐兀儿人一顿。
刘基双手插袖一身挡在众人前,拱手道,“不知余阙同年凭哪一科进身?”余阙似怒,“南人这么没有用吗,岂能不知本朝榜眼。”“想起来了,这王八蛋写得是策论,名为《元统癸酉廷对策》。”一个身材瘦弱的士子小声和一众江南士子说道。
刘基好像没有听到,自顾自朗声念到余阙所写,“若夫祖宗所以得天下之本,则陛下之所当知也。臣尝妄论之,我国家之得天下,与三代同。自太祖皇帝起朔漠而膺帝图,世祖皇帝挥天戈以一海内,不恃强大而其仁义之师自足以服暴乱,不用智力而其宽大之徳自足以结人心。至于渡江临卾,与建元之诏观之,则我国家得天下之本,一仁而已矣。”余阙酒醒三分,指着刘基说“想来你有点见识,见微知著识我大义。”“不错,今朝榜眼说了许多南人的心声,不能马背上得天下而马背上治理天下,先秦暴政二世而亡,不可不查。”“好你个江南走狗敢妄议国运。”“自是不敢,不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您是晓得,也忧虑于此不是嘛。”余阙被一言顶住不好再骂人,刘基接着说,“我大元帝国万里江山,注定多方融合包容,而不是固步自封搞对立。”
余阙三岁丧父,是孤母带大的,自然识得人情关系和世态炎凉,深深的明白民间疾苦,立志报效国家,不料金榜题名大喜之外借着酒劲狂放多年的郁气,反而招来是非,不过自恃出身高贵怎么也不可能向南人认错。
刘基微微笑起来,“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有一个僰人驯养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