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死在半尺雪,那东方先生肯定免不了被陶家人质问。
面对质问,东方先生冷声回应:
“好啊,三年前,陶大都督在半尺雪弄残一个乐师,那乐师当年冬天就没捱过去,咱们先算算这笔账如何?”
说套,东方先生还不忘提醒陶家人,陶渐臭名已经在整个不夜坊传开了,而且不止半尺雪一家遭遇过这种倒霉事情。
“如若想打官司,半尺雪定当奉陪!”
反正陶渐早已声名狼藉,今夜还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怎么也赖不到半尺雪头上,所以东方先生说的底气十足。
此时陶渐的大儿子还想上前理论,陶渐的弟弟却突然一把将其扯住:
“糊涂!还不快料理后事!”
陶家人料理后事之余,还派人跟着扶步洲去勤王府看了一眼——
今夜桑桑确实有一段时间不在府中,但那是临近出征,心里压力大,被项邈带去一家正经乐馆散心了,有不少客人可以作证。
至于现在,两人已经沐浴睡下,陶、扶两家人也不好上前打扰。
后天就要出征,将领突然暴毙,陶家也不敢多拖,第一时间将事情汇报到宫中。
“召太子进宫。”
虽压根没打算让这个儿子作为继承人,但遇到大事,皇帝十有八九还是将其叫来一起商量,毕竟一众皇子中,就属太子涉及并管理朝政的事务最多。
二来太子住东宫,挨自己最近,出了事可不是他能来的最快么。
听闻这事,太子都没来得及换衣,睡意外面裹了个厚棉衣,披头散发就匆匆赶了过来。
皇帝捂着自己隐隐作痛的脑袋,就一个要求——
折冲都尉孟鸿资历太浅,朝廷的一万多军士不能拨给扶步洲带领,好大儿,你能不能推荐一个可以顶替陶渐的?
前提是资历老,有战争经验,能压住扶步洲,还能带兵打仗,还得是朝廷的人。
因为这些个要求,太子第一个推荐的兵部郭尚书,立马就被否了,后面又陆陆续续推了几个武将,皆不符合要求。
见武将里面实在没人,太子只能颇为为难的从文官里面推荐了一个人:
“那,光禄大夫于施中,父皇您看他如何?”
“他?他可是姓于,而且是个文官。”
面对皇帝疑问,太子并未着急解释,反而说起了自己最近对扶家的观察——
这半个月来,扶家日日都在练兵不说,而且准备的粮草都比以往多了将近一倍,大有要和北庭死磕到底的架势。
“如若扶家这一次真的大破北庭,定然是战功赫赫,让于家也在里面分一杯羹,岂不正好两家制衡?”
听到制衡二字,皇帝立马来了兴趣,同时心里也在考虑让于施中带兵可不可行:
“于卿幼时确实练过枪法,年轻也随过军,只是如今从文多年……”
光禄大夫虽是文官,但和陶渐是同一品级的官,压扶步洲不成问题。
“父皇忘了?于大夫有三子,其中于庭小郎,堪当不世之才!”
皇帝自然明白太子的意思是让于家父子一块上阵,当爹的负责压制监督扶步洲,儿子负责领兵打仗。
仔细想来,最近于庭辞去项易贴身侍卫一职后,一直在闷在家中,将如此人才埋没,皇帝也是心有不舍,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开口:
“也好,叫人拟旨吧。”
见皇帝叫人拟旨,太子就知此时稳了,后面征求文武大臣的意见,不过都是走个过场,当即心下一笑。
次日早朝刚结束,众军士便杵在校场门口,想看看新来的将领到底是哪位——
“诶?诶?诶?介不姓于的那小子吗?”
见扶步洲一行人后面跟着于庭,被指来伺候桑桑的小厮一下子跳起来。
军士更是哗然一片,包括朝廷的军士——
于庭说白了还是和桑桑一样,靠当爹的硬塞进来,谁欢迎关系户啊?
当日早会,扶步洲在点兵台宣布了这一变动:
“于小郎君如今圣上亲封上镇将一职,还望诸位对其恭敬!”
上镇将一职位,虽是个六品下的官,但管那些军士已经够用了。
早会结束,其余将领各自训练,桑桑则在于施中帐中向他们父子俩将军中事务和暂定计划一一讲明。
“好了,大概就是这些,于大夫可还有什么问题?”
“暂时没有,劳烦姑娘了。”
于施中多年不习武,练出肌肉早已松垮下来,再加上文官头疼的事情多,年仅四十多,鬓角已经添了许多白发。
桑桑起初还担心于施中会格外针对自己这个扶家人,可看对方颇有历届,心中放心了不少。
这几日休息下来,于庭眼睛也好了不少,可惜还是留下了毛病,从此左眼在烈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