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们对仁金革的建议,强烈赞成,说仁金革大将军不愧为镇守边关的大将军,对形势的把握,真是透彻无比。
言外之意就是,此时站在朝堂之上,咋咋呼呼的一群武将,简直就是一堆草包。
武将们觉得仁金革太怂了,觉得他丢了军队的脸,不少家伙觉得他更适合做镇北大将军。
皇帝老儿没有再给这群大臣唇争舌辩的机会,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做拍板决定。
“去岁我大阳帝国遭逢百年未见之大旱,大旱持续接近一年,以至民间饿殍遍野,四海之内,颗粒无收,如今,国库空虚,府无余粮响钱兵器,所谓后勤不足,兵马不动,此为第一。西有沧澜帝国,狼子野心,时刻垂涎我大阳帝国肥沃疆土,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若轻言用兵,则有置于戎狄沧澜两国夹击之下的危险,此为第二。我大阳帝国,如今正将秋收,如发动战争,势必征集民夫,抽调丁壮,如此一来,今年的秋粮,又将无法收割,灾年刚过,若再无秋粮,那我大阳帝国,岂不是雪上加霜,此为第三。所以,因此三点,此次戎狄犯边,只可议和,不可开战。”
皇帝老儿的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从己方,敌方,秋收三个方面去分析了要害,在他这个年纪,还能有这样的清晰头脑,倒是不易。
皇帝老儿既然已经下了定论,一班大臣们自然也就不敢再吵吵嚷嚷,各自领了旨意,去准备议和的相关事宜去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成为了此次议和的关键。
既然要议和,那自然要派遣使臣,以往大阳帝国腰杆硬的时候,随便派个官员意思意思一下也就是了,但如今大阳帝国国内虚竭,要想达成和议,最起码得派出一名像样的使臣。
什么样的使臣才像样呢,会不会说话不打紧,因为有人负责这一块,最关键的是,身份地位要高。
大阳帝国之内,除了皇帝老儿,谁的身份最高,当然得数皇子。
太子殿下贵为储君,自然是不能去的,况且,干这事儿随时都有着被戎狄国蛮子砍了脑壳的危险,太子李景同躲得躲不及呢。
他会去才怪。
二皇子李桀?别想了,这家伙脾气火爆,常年一张寒冰脸,看谁都不顺眼,况且这家伙在北疆的时候,时常与戎狄部族发生冲突,双方死在彼此手上的人数不少,完全就是见面就眼红的敌人,让这家伙去,不是去议和的,只会把事情搞大。
然后就是德王,德王李谨,敦厚恭谦,儒雅随和,是议和的不二人选,但是,德王在议和决定出来的第二天,就病倒在了自家王府的床榻上,据说已经到了粥米不能进,意识模糊,就等着归西的地步,这样的德王,自然是不能作为使臣的。
就在这个时候,皇帝老儿惊奇地发现,自己还有一个最小的儿子,第七皇子李安平。
出使戎狄这样的大事,自然就落在了李安平的头上,而且,还没有任何推脱的余地。
李安平一没有太子殿下储君的护身符,二没有二皇子殿下自带的拉仇恨脸,三没有德王李谨的“智慧”,他被皇宫传旨使者找到的时候,还在写诗作画呢。
李安平知道自己没有推脱的可能,规规矩矩地接下来圣旨。
议和,成为了如今大阳帝国朝野,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
次日,皇帝老儿旨召第七皇子李安平入宫,李安平终于见到了他这位很久不见的父皇。
皇帝李开继,先是大大地赞赏了一番第七皇子李安平的胆气,以及为国为民的担当,又说起来李安平一直以来的种种善迹,只不过,疏于对自家小儿子管教和了解的李开继,有好几个地方都说错了。
李安平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使臣的任务,但是他在金銮殿上,也向自己老爹提出了一个要求。
那就是希望能让和府的一名名叫张九阳的家仆,跟随自己出使戎狄。
张九阳此人,皇帝老儿还有印象,当即就摆了摆手,说你为议和使臣,要谁跟你同往,你可以自行决定。
言外之意就是,一名家仆而已,愿意去那么危险的地方,那就让他去吧。
第七皇子李安平领了圣旨,得了自家皇帝老爹的允许,便就准备离开。
皇帝老儿也准备退朝,主要的事情交代了,他准备去后宫内喝点粥养养胃。
不料,吏部尚书纪连海布一步踏出,称有事启奏。
皇帝老儿准了,吏部尚书纪连海便道:“陛下,小儿纪若昀,向外北地风光已久,此次议和,主动提出愿与皇子殿下同往,老臣劝阻不下,特向陛下提出请求。”
“哦。”皇帝老儿顿时眯起了眼睛,“纪卿之子,竟然主动提出前往戎狄?”
纪连海闻言,顿时唉声叹气,直道教子无方,又道纪若昀忤逆非常,良言劝阻,全然不听,偏要去哪北地之中,赏一番与中原大相径庭的风景。老臣我拗不过这逆子,只得厚颜请求于陛下。
皇帝老儿闻言,想了想,道:“纪卿之子,少年英豪,能一同出使戎狄,倒也不失为一件美事,朕准了,就让他和这个张九阳一起,随同第七皇子李安平,前往北地戎狄。”
纪连海闻言,顿时跪地谢恩,皇帝老儿摸了摸胡子,退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