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游戏竞技>大明位面> 第109章 向南进军(29)安南(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9章 向南进军(29)安南(4)(1 / 2)

在攻占升龙府之前,我们还是先讲一讲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还有他之前的一切东西。(他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约在前3000年河内一带开始有人居住。从11世纪起就是整个安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历史文物丰富,名胜古迹遍布,从隋唐时期开始,这个地方就是整个安南的中心。

升龙在古代为是整个中原最南的省份。从汉武帝设交趾郡,升龙便在其范围之中。南朝宋时在此地区设置了宋平郡,治昌国县。隋朝时改为宋平县,为交趾郡的治所。

621年,唐朝将交州的治所迁往宋平县(今河内),并修筑城池,后来为总管一方的安南都护府。

其始建于621年,为唐朝交州总管府(后为安南都护府)辖下的宋平县,是当时安南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别名“紫城”,后又改称“罗城”、“大罗城”。唐朝后期又成为静海军节度使的驻地,

939年,安南独立后,现今河内地区曾为安南伪李、陈、后黎诸朝的京城,9世纪末,南诏一度占领交州,时任安南都护兼静海节度使的唐朝大臣高骈为抵御南诏入侵而修筑罗城,交州遂又称“大罗”。

11世纪初,安南历史上的伪李朝太祖李公蕴认为大罗城位居“天下之中”,物产丰富,人丁兴旺,是实施大越国统治的理想之地,便于1010年颁布《迁都诏》,将国都由宁平省华闾迁到大罗城。据史籍记载,李公蕴乘船抵达大罗城城墙脚下时,突见一条黄龙腾空飞起,伪李太祖认为这是吉兆和天意,便将大罗城改称为“升龙”。李太祖宣称迁都的目的是“以其图大宅中,为亿万世子孙之计”,称赞升龙地区“在天地区域之中,得虎踞龙蟠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之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诚四方辐辏之要会,为万世京师之上都。(安南人自己吹嘘的,没必要当真)

之后的安南伪陈朝、后黎朝等许多朝代都曾把这里作为京城,城市名称多次更改,先后称为龙渊、龙编、中京、京都、东郡、东京、中都、上京、北城等。(一个小小的安南,还有资格称京,他连称都没这个资格)

随着城垣的加固和扩大,当时的河内地区已是物产丰饶、交通发达的地区,在此以前所筑之城,均属军事性质的城堡,而李朝定都之后便成为了一座大城市。升龙分为内城(市区)和外城(郊区),周长约25公里,内城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后妃及其子孙、待从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为皇帝和朝臣办事场所。京城环绕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区。伪李、陈朝时的61条街坊,黎、阮朝时的36条街坊,都集中在这里。

13世纪中叶,大园军队曾攻入升龙,对其大肆破坏,并一度在升龙设置了达鲁花赤的官职。

1397年,在陈伪朝权臣胡季犛的操纵下,安南将首都从升龙迁都清化,并将清化称为“西都”,升龙称为“东都”。

1407-1427年间,安南为明朝统治,河内是明朝交趾布政使司(交趾省)的省会,称交州府,东关县为其府城。后黎伪朝驱逐明朝以后,河内称为“东京”。(后黎伪朝真无耻,居然想着造反独立,待在大明祖国的怀抱里不是挺好的。)

后来随着安南后黎伪朝,被新的朝代阮伪朝取代之后,升龙这个地方,随后的200多年间丧失了首都的地位,一直到后面某个不能说的国那里,才恢复首都职能。只不过那个就不是我们该讨论的内容了。

这座城市地处亚热带,因临近海洋,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丰富,花木繁茂,百花盛开,素有“百花春城”之称。城池内有几条宽广笔直的大街,以还剑湖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延伸,街道两旁生长着四季常青的高大树木。

河内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又分禁城、皇城和京城3部分。国王、后妃及其子孙、侍从居住的地方称禁城;环绕禁城的是皇城,是朝臣的办事机构所在地;皇城之外的街坊、集市、居民区是京城。昔日,皇城内御苑园林,景色秀丽,禁城内楼台殿阁,金碧辉煌,京城内宝塔高耸,寺庙林立。后来因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战事频发,近千年的李、陈、黎、阮朝的古建筑屡遭破坏,宫殿已荡然无存,城垣也只保存下来不足200米的正北门以及官掌门。(在这个时空,安南皇城还是存在着的,只不过离被拆毁或者烧毁的时刻也不远了)城内有许多的商业如皮行、铜行、棉行、糖行、麻行、桃行、帆行等,如皮行街专售皮货,铜行街专售铜器。今日的河内市,整个城池的占地面积为152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大部分都是当年背叛中原独立人的后代),是整个安南政治、文化中心,几条宽广笔直的大街,以还剑湖为中心,向四周成辐射状延伸,街道两旁生长着四季常青的高大树木。市区繁华热闹的街道有桃街、糖街、同春市(古代的交易市场)等,该城的规模呢,也就相当于大明内地的一些府城罢了,比起大明境内的其他大城,其人口数量还是不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