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过于激进冒险,臣以为不合眼下时局。御史中丞何铸与去职的几位大理寺官员包庇纵容,徇私舞弊,臣恳请速速彻查。”
王次翁一边说着一边偷偷瞄着官家的态度。
然而他的这番话并没有让坐在龙椅上的赵构有任何反应,好像没有听见一般。
这让秦桧和王次翁等人有些诧异,以往在朝堂上就是这样打配合的,怎么今天却没有一点表示。
“众卿看过之后,是何感想?”
赵构并没有接过王次翁的话茬,反而是继续向群臣问道。
此话一出,文武百官没想到官家竟然无视王次翁的话,而是直接跳过。
百官之中不乏见风使舵之人,对于官家的意图自然也是心知肚明。
“臣以为韩枢相之策颇为合理,范正卿之言颇为公正。”
大宗正赵士㒟想都不想便出列回应道,随之而来的便是一些宗室跟着附和。
“臣附议!”
“臣附议!”
随之而来的便是许多朝臣跟着一起大声回应着,其中部分秦党的人也跟着说道。
秦桧转动着贼眼珠子,想要说点什么,有王次翁的前车之鉴便缄默不语。
“众卿所言,各有各理。朝堂争论亦是稀松平常之事,只是今日决议乃是国之大事,不可不察。”
“先前建国公赵瑗有太祖托梦,告诫朕要北伐中原,然北伐谈何容易。既然韩卿与大宗正皆有意以武促和,不如开释岳飞,让其率军北进,以武力逼使金人议和。诸位以为如何?”
赵构的内心压根就不想北伐,也不敢北伐。
他那一颗脆弱的玻璃心,已然被金兵摧残得懦弱不堪。
况且就连以武促和这样的决断和责任,他也不敢担当,而是转嫁到韩世忠和大宗正的身上。
韩世忠在内心也是无奈的摇了摇头,有君如此,真是生不逢时。
众人被官家的一番话愣住了,态度转变如此之大,结结实实的打了秦党一个响亮的耳光。
“官家英明!”
“官家英明!
文武百官之中不知道谁突然说了一句,紧接着便是山呼海啸般的附和之声。
韩世忠此时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彻底放下,他心中暗自庆幸和感激。
他此时对于赵瑗,心中充满了赞叹和欣赏。
这个少年竟然在如此艰难的时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左右了朝堂上这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韩世忠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决定从此要对这个少年刮目相看。
韩世忠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
那时的他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军旅生涯。
如今,岁月已经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而他也成为了执掌大宋军务的重臣。
但是,在赵瑗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
那种对朝廷和民族的忧虑,那种为了理想而不惜一切的勇气和决心。
韩世忠深知,赵瑗将来会成为大宋的一代雄主。
他的才华和智慧已经在这次朝堂决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他的勇气和决心更是让人敬佩。
韩世忠默默地想着,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自己必须要为赵瑗争取更多朝堂发声的机会,让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大宋的安危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场朝堂权谋之中,赵瑗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他不但冷静地分析着当前的局势,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和远见。
韩世忠心中感慨万千,那个能够拯救大宋的人,终于出现了。
他看到了赵瑗的潜力,也看到了他的决心。
他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机会,赵瑗一定能够成为大宋的一代雄主,带领大宋这艘破船渡过难关,从而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想着想着,韩世忠的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他相信,只要他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够让大宋变得更加繁荣富强,让百姓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不久的将来,赵瑗一定会成为一个能够担当重任、领袖群伦的伟大君王。
想到这里,韩世忠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激动。
在他看来,自己将会在赵瑗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必须要竭尽全力帮助他、引导他,让他变得更加优秀。
他深信,在朝堂主战派的共同努力下,大宋必定会迎来一个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