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瑗的这一连串的话,听得岳飞后背直发凉。
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之所在,却从来没有人如此透彻如此推心置腹的来开导自己。
并且赵瑗的这席话都是句句属实,虽然有些官家和朝廷的多疑造成的,有些是奸人诬告陷害造成的,但却已然成为既定事实。
这些都是岳飞过往挥之不去的事实,也是能够为奸人所利用的事实。
他一心为国,却被朝廷猜忌,被奸臣陷害。
他的忠诚和勇气,成为了别人手中的把柄,被用来攻击他的人品和声誉。
他的军事才能,被人怀疑是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他的功绩和成就,被人遗忘和抹杀,只留下了朝廷认定的所谓罪臣。
“国公爷字字珠玑,臣定当铭记在心。”
岳飞再次起身对着赵瑗拱手行礼,以示自己对刚才那番话的认同。
赵瑗恳切的言辞让岳飞并没有感觉到教训的口气,而是一言一语之中都充满着浓浓的关切之情。
这份关切之情让岳飞内心深深的感激赵瑗,自己在危难时刻能够不惜搏命般的挺身而出,现在又能说出这样一番逆耳忠言。
赵瑗连忙起身回礼道:“眼下不宜与秦党撕破脸皮,更好的保护自己就是为了更好的将来。”
这话一出,让韩世忠和岳飞两人心头一惊。
国公爷的这个话,颇为有些主战派领袖的风采。
根本不像是在和两位统兵之帅论道,反而像是在布置重大任务一般。
随即两人对视一望,心中紧接着又是一阵喜悦,看来这主战派恐怕是有主心骨了。
以往的朝廷主战势力,张浚和赵鼎入相之时,虽然有力主北伐的愿意,然而主张却并不明确。
自从张浚下野之后,秦桧和赵鼎便成为平衡朝堂的左右丞相。
赵鼎虽然不算主战派,但从内心和实际都更倾向于主战一方。
然而随着赵鼎的下野,主战派便再无能领军人物。
韩世忠和岳飞等一大帮武将,他们心急如焚,空有北伐之志,却被大宋重文抑武之策所束缚。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北方的金人肆虐,却因朝廷的猜忌和牵制而无法施展拳脚。
这些武将们心怀赤诚,一心为国,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武力和智慧,为大宋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然而,朝堂之中却不乏沉迷于安乐和享乐的声音,对武将们的雄心壮志视而不见。
更何况大宋朝廷更倾向于任用文官,认为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武将们的功绩和威望,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一种威胁,一种需要被遏制的力量。
武将们根本没有任何的权限,只能是遵循和依照朝廷策略行事。
朝廷制定议和之策,那么武将也就只能眼睁睁的被罢免兵权,从而在一旁干着急。
“岳帅,本相以为国公爷之言可谓切中要害,虽然汝逃过一劫,然难免秦党仍会继续加害。还需小心谨慎应对才是。”
自从岳飞被陷害进了大理寺,韩世忠也是整日提心吊胆。
他和岳飞本来就是惺惺相惜,并且在朝中也是共同进退。
如若岳飞不保,那么唇亡齿寒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
“某再入军中,必定专心治军,谨小慎微,不闻不问朝堂之事。”
岳飞叹了一口气,有些失落的说道。
原本自己的对于大宋一片苦心谏言和行为,却没想到竟然成了奸党加害自己的把柄。
“吾听闻秦桧在帅爷军中有同党,从而借机诬告陷害,王贵与王俊之流还请多多当心。如若能够借机清除,则可永绝后患,此时切莫有妇人之仁!”
赵瑗清楚的记得,后世各类传记之中大多都是王贵借机诬告,从而使得岳飞被伪证所陷害。
王贵之所以会背叛岳飞投靠秦桧,便是顾及到了当时的大势。
官家和秦桧议和的意图非常明显,而且岳飞注定难逃一死,跟随岳飞就是一起死的结局。
因为王贵的小人做派,便使得岳飞所谓的罪证坐实。
“此事回到军中臣定然会查明真相,如若果真如此,定不轻饶!”
岳飞斩钉截铁的说道,入狱后让他看清了世间百态。
也使得他更加坚定了欲成大事,必定要不拘小节。
“原本几路军中颇为团结,不过是秦桧和张俊沆瀣一气,扰乱了风气。”
对于眼下军中的种种乱象,身为枢密使的韩世忠有些恼怒。
当初一起抗金的几路大军,现在许多军权都落入了秦党亲信的手中,让他也是很是气愤。
“军权之事,还须从长计议,往后吾还需要韩枢相鼎力相助才是。”
武将对于军权的看重,赵瑗必定是非常清楚。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