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两个下人,少也得造个五房一室,还有厨房啥的,规模只怕是咱们村最大的……”
“你看沈家人是多,但他们有几个是会干活的?他们家缺人,我刚不是说了么,阿盛好了,给沈家干活还债,不是刚好吗?”
正说着,好些人回来了,脚步飞快,母女俩望过去,见大家都脸带喜色。
终于要分地了吗?
陶佳文也回来了,陶请福还在那边。
“咱们先过去,拜一拜……”陶佳文笑着招呼家人们跟上自己。
拜?
陶真晓一脸茫然地跟着父亲过去。
土地上放着一张大八仙桌,上面摆放着祭品,供了香火,官府的人带着新牙洲百姓们祭拜天地鬼神,求平安。
还挺有仪式感的。
跪地三拜过后,大家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案台上的食物,那里有鸡有鸭有猪肉,有好几样水果,肉香混着香火味散发出诱人的气息,使吃苦多日的大伙移不开眼。
仪式的最后,还是那个县丞,李承辉宣布新村子名为:“铁树村”。
这是寓意铁树开花出奇迹,表示铁树村开荒的艰难,但最终开花结果?
陶真晓习惯性解读,真想问问是谁起的名。
仪式结束后,官府便叫大家散了,开始准备划地。
大家回自家的篝火旁转移东西。
铁树村,有七十六户人家,人口四百六十八。
官府与铁树村达成协议:
官府给铁树村提供口粮,直到庄稼获得收成;
铁树村建房需要的石材一律向官府的采石场购买,以赊账的形式,五年内不加利息,之后开始算。
铁树村五年之内,每家每户必须在“闻祥行”消费,不得少于三两银子。
闻祥行经营多种行业,有米铺,成衣店,杂货铺等,百姓日常的吃穿用品在他家的商行里都可以买到。
“啧啧~”陶真晓不由得叹商人的精明。
五年消费不得少于三两银子,铁树村七十六户人家,不过是二百二十八两。
商人的目的可不是赚铁树村这区区二百多两银子这么简单。
“闻祥行”在村民们这儿刷脸,五年怎么也混成脸熟的,养成村民去“闻祥行”购物的惯性,名气这不就打出来了?
“闻祥行”这也是一种投资,如果铁树村开荒成功,日后人口多起来,“闻祥行”必有不菲的收获。
陶真晓肯定,“闻祥行”一定从官府那里获得某种好处,她猜,铁树村的口粮,有“闻祥行”的一份力。
这事对铁树村没什么不利,陶真晓倒也不反感。
铁树村每家每户获得的建宅地,是一亩,若哪户人家不够住,需要更多土地,就得买。
陶家是不需要再买地了,一亩地的房子够他们家五口住,要是加层,那住起来就更舒服了。
沈家,不用多想,肯定需要买地的。
陶真晓想,沈家买地也不会露财应该会找官府打欠条,日后赚了钱再付。
说要划地,但这事迟迟没进行,因为房子的位置决定不下来,村民们对官府决定的位置不满意,跟官府重新商议。
这一商议,就一直商议,搞到了下午黄昏。
他们在山脚下各处都走了个遍,商量着房子建在哪处高地好,期间又演变成每家每户想要的位置、正门朝向都不同。
好在今天天黑之前,大伙都统一了想法,决定了建宅地段、正门的朝向。
这期间,其他村民也不干等着,陶佳文跟几个比较熟的人再次进山。
凌氏去李盛金家帮忙,陶真晓带着弟弟在外围山林中溜达。
下午大概申时的时候,陶佳文扛了不少木材回来,一家人除了爷爷,一起动手,简单地把能躺五口人的小小屋子搭起来了,临时避雨应该不成问题。
天黑后,官府的人没有离开,反正明天就开工,干脆在村子里过夜。
白日祭天地的贡品,就成了官府人的食物,彻底断了一些以为能获得分享的人的念头。
铁树村只有七十六户人家,不足百户,是座小村子,但划地不是个轻松活,两日才划完。
一获得土地,村民们就开干,山脚下充满了活力,似乎忘记了这几个月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