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哪了?
江蓠一眼望去,全是清一色官帽、官袍,竟一时还真没找到江老爹在哪。
“护国将军此言差矣,你明知道现在国库空虚,上次那钱款还用于赈灾了,哪来的粮饷?”
姚天朗是新上任的户部尚书,前户部尚书因为谎报国库数据,已经被发配去挖矿了。
因为万顺帝的彻查,很多官员被罢了官,免了职,因而现在新上任的官员们十分的坦诚。
还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坦白,不藏着掖着,恨不得将兜底翻开。
家里就这条件,爱怎么着怎么着,反正皇上都知道,我也没办法。
这种搪塞,江成祥见多了,一语戳破,“你什么意思?皇上让你做户部尚书,你不想办法筹钱,要你何用?”
姚天朗被堵得哑口无言,“你,你。”了半天,最后只来了句,“你一介莽夫,根本不懂,本官不与你争辩。”
转头对着万顺帝卖惨,“皇上,老臣···”
万顺帝不想听,直接问,“你可想到什么对策了?”
姚天朗立刻停了卖惨,涩涩道,“还未。”
【切,说了半天,自己也是脑袋空空,还好意思说别人莽夫!?】
【你口中的莽夫可是收复十二座城池的护国将军,也是在南方旱灾和北方雪灾中捐了大半家产的人,你呢?】
【记得没错的话,姚天朗家的首饰铺子就占了京城一半,一年有不少银钱入账吧。他老丈人更是京城首富,不是缺钱的人啊,怎么一个铜板都没捐呢?】
姚天朗:我···他···
江成祥捐钱这事没有和任何人说,也就万顺帝和户部经手赈灾款的官员知道。
此时被公之于众,有人敬佩他的无私,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怀疑这事的真实性。
万顺帝瞧了眼众人面色,隐隐猜出几分,沉了声。
“你既然无对策,朕倒是替你想到了对策。”
他嘴角微扬,面色和煦,却让人有种笑面阎王的感觉,不禁心中直打突突。
“如今国库空虚,众爱卿也是知道的,但军饷和灾民不能不管。”
“先前,护国大将军已经捐了五万两白银,并购买了三万担粮食和棉衣送往灾区,赈灾衙司那都有记录。”
“护国大将军无私奉献,实在是百官之表率,你们觉得呢?”
百官心头一紧,忙跟着附和,“护国大将军忧国忧民,乃吾辈之表率。”
万顺帝十分满意,点头,“既如此,爱卿们理应效仿才是。不论钱多钱少,尽力而为即可。”
百官:原来搁这等着呢。
先前偷听的快乐不在了。
万顺帝:刚才不是挺开心的嘛?现在怎么不笑了,天生不爱笑吗。
【这个办法倒是可解燃眉之急,但不是长久之计,要是能让那些被抓来充军的农夫退兵还农就好了。】
【现在太平盛世,不需要打仗,大庸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兵,日日月月养这些人,那钱不就跟奔腾东去的流水似的。】
【还不如让一些不擅长打仗的回家种田,还能再耕种出大量的粮食,又能养活一大批人。】
先前,因为国力强盛,物资充足不缺钱,大庸的军人,一入伍,那就是一辈子的军人,享受朝廷军饷。
这种军制的好处就是军人能长期保持操练状态,战斗力强,但每年耗费大量军饷。
对于现在只有空架子的大庸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压得喘不上气的开销。
退兵还农,不仅能少花很多钱,还解决了目前国库粮食不足的缺口。
妙啊,这招妙啊。
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大臣们蠢蠢欲动,可又很快冷静下来。
当初万顺帝一登基便颁布了强兵之策,誓要统一九州。
动军队,那不就是动万顺帝的命吗?
皇上肯定不会答应的,行不通啊。
甚至有两位热血官员已经准备站出去献言献策的时候,又临时退了回来。
好险,差点踢到皇上逆鳞。
江成祥没有这些花花肠子,他慢半拍琢磨出这是个好办法之后,又组织了下语言,觉得没问题之后,便跨步上前。
“皇上,老臣觉得捐款之事治标不治本。”
百官内心狂点头,对对对,说得好,最好让皇上放弃捐款这个想法。
“若想一劳永逸,还得想出解决之道。”
百官一愣,怎么有种功劳就要被抢走的危机感。
“我大庸兵力充足,但边境安稳,实不需要这么多的兵。又恰逢青黄不接之际,何不让一部分兵回去继续种田。”
来了来了,这不知死活的话,终于还是说出来了。
百官们默默压低了脑袋,等着承受雷霆之怒,心中默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