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人的心灵之点
动元论与静元论,元是一,万物一。
不知你是否也偏爱于行走在一座座古老的城市之间,徒步求索前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世间路是人之群体踏实走和一步步丈量,一步步铺就出来的。迈过城市八街九陌,车如流水马如龙,‘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浏览着属于它的时间与人文的底蕴,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叶扁舟,浮浮沉沉,在其中求取福泽,求取薄弱的胜算。
在拥挤的时间之流,分支出了一条,有意无意爱好的行事的点,下意识里在做的一件事。‘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一点不假,知晓一个人,知道他的喜好,对这个人就晓畅个七七八八了。“好”是一个人精神本质的映射,也透射着意识上快与慢、乐与忧的取舍。逆行人行道。古老的城充沛的专属于它的文化珍藏和精神象征。
一只精美的花瓶放在了恰当桌位上,它的精致感不由分说,看见了就是明朗了,无需过多话述的旁赘,见者自明,这片位置自然归附于它,众望所归便是融洽。
很多人喜欢旅游,心灵之主,是您赋予了人心灵之点的一种格调感吗,这种格调感可以带给人们那么多探兴的雅致。丹麦天文学家布拉赫曾说:“希望是隐藏在群山后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执著的旅人。”雅致的心灵旅客,这些人旅途的格调感是应该全力往内延伸,还是往外拓展呢。您说,‘路由足与各组成,所以才人各有路;正因为人各有路,所以才人各有成’。路多而杂,学会走路,走什么路,这都是人生的考验和度量。
我没事了也喜欢“走路”,去走上海人民广场到外滩的一段路,大多是平坦的,除非个别高低之处,要顺随着起伏着行走。有一种深度心灵之地无形的栉风沐雨中,被深深荡涤和洗礼的感触。看过一个电影《冈仁波齐》,十位普通藏族人和一位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信仰的力量发人深省?!
常常思考在活着、在走路,一个地方另一些地方,亦也周而复始的归来,一样的路和地方有什么在有所区分。心灵之主啊,是我的精神极点太远,还是我的思考极线太近,还是一面的见地体系,哪一存在举重若轻呢,或可以安然一生。我曾看到一句话,‘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的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会发现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毫无意义’。这是否就是您想告诉我的一种答案。
我看那低处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只为目睹一场极富荣强的景象;看那高处的楼阁上桌椅旁松松散散的闲坐不多的人,他们看着低处的“他们”人头攒动,难以体会其中挨挤。
不过啊,我们皆是如此弱小,以至于‘拥挤’后才能强大。‘尽管人群拥挤,每个人都是沉默的、孤独的,心窝的力量,振聋发聩啊未来。对世界和对自己的评价不能正确地交错吻合。我们不是生活在被毁坏的世界,而是生活在错乱的世界’。是的,当错乱的生物钟,错乱的习性,错乱的思维,沉默和孤独让人倍感压力下的错杂和崩盘比比皆是。
您看看,无声无息地连我的样貌都在细微变化着,无时无刻。‘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多么精辟入骨的一句话。人的内心难以一成不变,内在难以晓得的透彻,最是神秘。‘“变化”常留人间,“会变化的事物”则变为乌有’,人间之事瞬息万变。
常是外象充斥着千变万化,内在质层死守本源的存在,真挚且长久的存在。
精神是外在的透视镜,透过这镜子,无形的却赋予着所有真实的定义,真人生,秉要执本,既是全然之间满当当的获得,亦是一无所有,鉴空衡平。显而易见,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着的。物质是不灭的,它们总是绝对地保持着原有的恒量,只是转换了“模样”。
心灵之主,您说,走吧,一直走在拥挤的人群里,却不缺乏情调的,走在忙碌中凸显着淡雅,走在众生中井然有序。‘走,漫无目的地走。能走到哪里,能寻到什么。走啊走,走不出命运,走不进人心’。我应该走向哪个命运的点,让生命可以安然长连地一刻刻呢,谁的心敞开了,谁的心闭合了,走进与走出的心,又是哪些人和哪些事。
走向一种种艺术感和格调隐藏的一个个拐角处,布置巧妙。熏染情操的小书店,小巧典雅的咖啡厅,镶嵌在转角的小吃店,一蓬蓬老电话亭,一杵杵老邮箱,点点的小心思,大大的心之视界。精致的点亮着这座充满古典气息的大都市。‘生活琐碎,文艺为乐,心之所往,诗意无限’。深处于一座文艺气息浓郁的城里,被晕染着、融入着、沉思着,也在和它一并疾行。潜移默化中,其中人会花心思来为生活的它,来点思越来点特殊的调调。文艺是心中的一方净土,它让我们逃离喧嚣,寻找到生活的本真和美丽。
就像鸡尾酒,人啊,喜欢给习惯的味道加入点非比寻常的滋味,当然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习惯,习惯了城市也就多元化了。人文于环境映射的影响!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