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章 出发向歙县(2 / 2)

枪还是燧发火枪,射程大约在150——300米远,有效射程大约100米左右。

古代人也做过命中率的实验:1790年的汉诺瓦实验了火枪对整个营的命中率,标靶为一块长45米、高1.8米的布,模拟敌军一个步兵营的正面(骑兵营为2.6米高)。

100米远有75%子弹命中步兵标靶、83.3%命中骑兵;200米远为37.5%和50%;300米远分别为33.3%和37.5%。

按照数据,我们可以得出1790年的火枪威力如下:1000名士兵在300米开火,一次能杀死300名敌人,在100米处更高达750人。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靶场上的命中率在真实战场上永远达不到。

根据一份1742年普军在查图西佽会战的文件中表示,他们射击了65万次,才打死伤奥地利军5000人,平均每130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人(约0.76%)。

同时,火枪的哑火率还很高,火绳枪哑火率更是高达50%,所以综合来说,当前火绳枪在100米左右的命中率约25%左右。

因为单支枪的杀伤力有限,只能靠集中火力才能造成更多杀伤,所以才有了士兵排成线列作战的战斗方式,俗称“排队枪毙”。

另外,这个时期的火绳枪或者燧发枪开火时都会产生大量烟雾,严重遮挡战场上的视野。

若双方各有200人距离30米排成两列互射,开了几枪之后,战场一片白茫茫,接下来就只能盲射了。至于打中敌人了没,天知道……

所以,接下来,要让毕懋康他们搞的不是燧发枪,而是“来复枪”,也就是拥有螺旋形膛线的枪支。

“来复枪”早在1476年就出现了,但一直没能成为部队的主流装备,因为首先膛线这玩意儿就不好弄,“来复枪”的膛线目前只能通过小作坊技艺高超的老师傅使用高硬度合金刀具手工拉出来。生产力严重不足。

其次,早期的“来复枪”装弹速度远远不如滑膛枪的装填速度。因为,“来复枪”必须要让子弹嵌入膛线,这样才能让子弹在膛线的作用下产生旋转,这样才能达到提高精确度与射程的目的。

早期的“来复枪”,除了比滑膛枪多了膛线外,其它方面基本上一样,依然采用的是前膛装填。为了让子弹嵌入膛线,“来复枪”使用的子弹直径要略大于膛线中阳线的直径。而要把子弹塞进这么长一个比它略窄的管子里,一般都需要拿锤子敲击送弹棍才行。

所以,早期的“来复枪”射速普遍只有滑膛枪的三分之一,而这对于军队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不可能成为主流装备,只能作为狙击枪使用。

那为何还要让他们研究“来复枪”呢,因为这枪虽不是现在的主流,却是未来的主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