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历史军事>却忆安石风流> 第三章 东山二十年(2)——芝兰玉树生庭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东山二十年(2)——芝兰玉树生庭阶(1 / 8)

谢安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教育家。谢安四十岁之前,高卧东山,选择隐居,除了终日游山玩水,附庸风雅,开“文化沙龙”以外,还肩负着谢氏家族大家长的职责,扮演着一个教育家的角色。

东山的二十多年,谢安除了是一个隐士,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家,教习子侄,传承谢氏家族几代人为之努力维系的“内儒外玄”的家风。在谢氏家族的第四代子弟中,有谢安的儿子,也有谢安的侄子,侄女,谢安用身体力行和自己的教育智慧,为谢氏家族教育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英杰才俊,留下了一段“芝兰玉树”的家庭教育之佳话。

“应该使每个人懂得:在社会面前,他的责任和对社会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关家庭教育的一句名言。

事实上,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以及性格养成都至关重要,这就是儒家为什么要将“齐家”排在了“治国、平天下”前母的原因。所以,为什么当今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啃老族”、不赡养老人的子女?究竟是什么根源?说到底,这是庭家教育的失败。因为,父母只知道一味地付出,往往忽略了对子女的性格培养,所以,许多子女便认为向父母索取是理所应当,才有了一系列的道德危机。

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种失败的教育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可以用“比马龙效应”来解释。所谓“比马龙效应”,其实是一种经济效应,别人会期待别人对我们的好印象,人们就会认真将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倘若别人讨厌我们,就会破罐子破摔,怎么着都行,这就是“比马龙效应”。当然,从经营的角度,这个原理要复杂得多,不过用在家庭教育中,通俗地讲,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当代的许多家庭,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经常会犯“比马龙效应”的错误,常常会拿领居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对比,长此以往,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自卑情绪。到后来,索性听之任之,既然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倒不如自甘堕落。

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之一,谢安教育子女的方法,在整个中国教育界都是首屈一指,可以值得推崇的。

在教育的问题上,谢安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既没有一些“家长制”的独断专行,也不像有些家长的“放羊式”教育。而谢安往往对孩子们采取一种循循善诱,正确引导的教育方式,既保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又让他们自觉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不当面指出孩子们的错误。

同时,谢安又非常注重对于子弟的性格培养,经常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名士之间的清谈、集会。所以,谢家的晚辈们,都非常尊敬、敬仰谢安这位兼具父亲职责的长辈。

关于谢安在教育子侄的问题上,《世说新语·德行》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谢安与夫人刘氏的一番对话。谢安的夫人刘氏,是刘惔刘真长的妹妹,刘惔和谢安也是至交好友,谢安娶了刘惔的妹妹,两人的关系更是不一般了。然而,与桓温一样,谢安也是一个惧内的男人。其实,怕老婆在今天都算不上是缺点,反而是一种美德。所以,谢安的惧内,也是对夫人的一种爱。

刘夫人作为谢安的妻子,自然也是谢家孩子们的婶婶,同时也扮演着母亲的角色。因此,每当有谢家的孩子们调皮捣蛋,或犯了错误,刘夫人总是以一个“母亲”的口吻,对孩子们严加管教,孩子们也只能唯唯诺诺地接受婶婶的教训。

每当夫人管教孩子的时候,谢安是什么表现呢?谢安从不干涉夫人的教育方式,既不帮腔,也不护短,而是选择了沉默是金,在一旁不言不语,也不发表任何意见,好像不关自己的事。

刘夫人非常看不惯谢安这么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甩手掌柜态度,阴阳怪气地埋怨谢安:“那得初不见君教儿?”我怎么从来没见你教育孩子?面对夫人的数落,谢安不紧不慢,只是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我常自教儿。”谁说我不教育,我的一言一行,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我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准则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与提升。

一句话就“怼”得刘夫人无话可说,当然,谢安这样说并不是要和夫人抬杠,逞口舌之快。“我常自教儿”,寥寥一句,将谢安的育儿理念和教育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谢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言传身教的人。

在谢安看来,对待教育子女的问题,他不赞成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也不太提倡用过多语言去说教。言行言行,必须是言与行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身教高于言传,这是谢安一直以来都所坚持的教育理念。教育子女,不一定要给他们灌输多么感人的“心灵鸡汤”,而在于在实践中为他们树立人生的榜样。

高卧东山二十余年,纵情山水之余,谢安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两件事上,一件是尽力辅佐已经入仕的四弟谢万,另一件就是教育谢家的晚辈。在谢安那一辈中,谢氏家族中,有不少人都步入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