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喻老》中记载了“春秋五霸”之一中的一代霸主楚庄王著名的“一鸣惊人”的故事: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楚庄王继承王位的前三年,整天什么正事都不干,只知道吃喝玩乐,声色犬马,荒废政务。当时,楚国有一位名叫伍举的大夫,看不惯楚王这样荒唐下去,决定向楚王进谏。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伍举进谏时,楚庄王正在和两个美人寻欢作乐,“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于是,伍举便委婉地向庄王进谏:“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马上明白了伍举的言外之意,立刻回答道: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史记·楚世家》)
从此以后,楚庄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最终开创出了问鼎周王室的一代楚国霸业,成为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一代霸主,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
此时此刻的谢安,不正如“一鸣惊人”之前的楚庄王一样吗?只是暂时地蛰伏与静默,如同猛虎暂时收起利爪,宝刀暂时收入鞘中,他在等待时机,一旦合适的时机成熟,便会一展锋芒。楚庄王便是很好的例子,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一步一步掌控楚国朝政,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谢安这个时候也是处于蛰伏、静默期间,敏锐地观察着这一切,一旦机遇来临,便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肩负着重振家族荣耀的使命,带着无比复杂与煎熬的心情,谢安终于在升平四年(360年)四十一岁的时候,走入桓温的幕府,出任桓温的幕府司马,正式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然而,现实却远远超出了谢安最初的预想,从踏入桓府的那一刻起,谢安就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首先,谢安入桓府,所获得的人生中的第一重政治身份,或者说在58同城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征西大将军司马。这个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相当于桓温的高参,桓府的高级幕僚。
可关键问题是什么?不管谢安这个司马的职位,在桓府中如何重要,说到底,他也只是一位朝中权臣的幕僚而已,并没有正式入朝为官,没有领受朝职,等于是谢安目前正处于一个“试用期”、“实习期”,没有正式“转正”。所以,谢安正是一个从权臣幕府迈入朝堂的过渡阶段。
谢安明白,如果要重振谢氏家族,就必须要像堂兄谢尚、大哥谢奕两位兄长那样,获得朝职,只有掌握了实权,才有与桓温一争高下,振兴家族荣耀的资本与底牌。而桓府司马,则是谢安韬光养晦,蓄势待发的官场第一站。
同时,于桓府而言,谢安顶多也只能算是一个较其他幕僚身份略高一点的高级幕僚而已。通俗地讲,谢安相当于桓温特邀聘请的“外聘专家”,桓温当初征召谢安为司马,虽说是进一步控制谢家,但也有一部分的原因,也是看重谢安领袖士林阶层二十多年的名望。因此,谢安的“聘期”,其实是掌握在桓温手中。桓温可以将他聘入幕府,同样也能随时将谢安辞退。所以,谢安想要进入朝堂获得朝职,掌握实权,首先就必须要保证自己在桓府的稳固地位。
中国古代,以幕僚出身起家,最终成为朝廷重臣的杰出人物,比比皆是。例如,“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左宗棠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他也是幕僚出身。左宗棠二十岁时,乡试中举,虽然,在此后的会试中屡试不中,却熟谙兵法,博览群书,以幕僚起家,先后当过两任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的幕僚。
后来,左宗棠逐渐成为湘军的主要将领,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兴办洋务运动,又镇压捻军起义、平定陕甘回乱,之后又率军收复新疆,消灭阿古柏卖国政权,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世之功。
左宗棠历任闽浙、陕甘、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期间,他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病逝于福州,享年七十三岁,死后被追赠太傅,谥号“文襄”,故而他的文集名为《左文襄公全集》。与左宗棠同时代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这样评价左宗棠:“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李鸿章也评价他: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与左宗棠的经历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