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玄幻魔法>天台教观纲宗> 第4集《天台教观纲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集《天台教观纲宗》(3 / 7)

业力。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往生,不是说他净念相继功课没做好,不是说他跟阿弥陀佛没有感应道交,而是三界没放过他,他的第一关都没过。你把生死业力刺激得这么强大,阿弥陀佛来了也没办法。你先得有本事走出三界,才有办法迎接弥陀的光明。你三界都走不出来,那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为什么要收心?就是这样,不收心就是在辗转熏习,不断地攀缘它,你的生死业力到最后怎么办?有些人念佛不摄心的,到佛堂时,他专心念佛;出去该放逸时还照样放逸。这样会产生两种力量:第一种生死业力;第二种往生的愿力,临终时同时现前。诸位!你们猜猜哪一种力量大?当然是生死业力的力量大!因为这是熟境界,你一天念两个小时佛号,但你一天要打二十二小时的妄想。

所以诸位!我一再告诉净土宗人,你不是只做念佛一件事,你要做两件事:你要收心,再念佛。这两个。很多人都没有看到“都摄六根”这四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缺一不可。你对娑婆世界不放弃,不断地攀缘它,你这句佛号再怎么念也没有用,因为你不断地刺激生死业力。从唯识学的角度,业力本来没有自性,虽然有种子,但是它不会得果报的,除非你第六意识去刺激它。所以你不能再刺激生死业力了,要赶快放下,所谓“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

一个要往生的人,他的身口意三业要有两种相貌:第一种,都摄六根的功德要出现;第二种,忆佛念佛的净念要相继现前。往生——要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往生的愿力要现前。愿力强过业力这个叫带业往生,但是这个业要带走,你必须让它处于沉淀状态。如果你今天刺激业力,那就不是你把业带走,是业把你带走。

这个赖耶缘起的思想很好,就是说它提出了思想可以主导业力。所以赖耶缘起提出两种概念,就是人生只有两种:一种是活在业力,你这个人第六意识不摄心、不修行的,整天就是该干啥还干啥,跟着感觉走,那你就是心随境转,是生死业障凡夫,你至多是修人天福报;第二种人是境随心转,你的心正念强,用心念来主导业力,业力在你的掌控当中,这是修行人。

整个唯识学只讲两件事情,到底是第八识来主导第六意识——业力主导思想;还是第六意识主导第八识,只有两种情况而已。两种人生:一个活在业力;一个活在愿力。就净土宗而言,如果今天业力不在你的掌控当中,你就不会往生了,不管你跟阿弥陀佛多么亲密都没有用。你要先处理三界的生死业力,把它处理好,你才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是两件事情。

唯识学,它的思想就是把业力跟思想做一个平衡,这是它更高明的地方。也就是说,业力不可怕,如果这个业力还没有得果报的话,你可以让它沉淀,有跟没有一样,就是你可以用思考模式来主导你的业力,这第一个;第二个,当业力得果报以后,你还有救,你可以重新解读它。如果这个业力没有成就之前,你可以阻隔它的现前。当业力已经成就了,你可以重新解读它,化逆缘为菩提道。所以唯识的力量很大,它完全用第六意识来主导整个第八识。虽然第八识是含藏无量的业力,但是它完全在你的控制当中,这个就是唯识学的概念。

这个思想已经不错了,但是还有一个更好的,看第三。

(三)真如缘起

按照《法华经》的说法,最圆满的解读人生就是真如缘起。这种人生观就是跟着佛陀解读人生。就是说,到底佛陀的知见是什么?如果今天佛陀来到人世间,他是怎么看待人生的现象?他老人家是怎么看的?佛陀看人生的知见就是真如缘起。

其实真如也是一念心,但是跟唯识学的心有什么不同呢?真如的心是可以安住的,唯识的心是不能安住的。唯识学第八识你怎么能安住?你必须要破坏它、要转变它。唯识学的心是从人性开始出发,人性充满了业力,但是你可以改变它。它有点像基督教的思想,每一个众生一出生就有罪,但是你可以改变,这个就是唯识的思想。

但是真如缘起不是这样讲的。它认为每一个众生本来是清净的,它从佛性的角度出发,这种思考模式更好了。它先把生命归零,就是说阿赖耶识不是你本来的面目,那是你轮回以后才有业力。在《楞严经》上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要找到你的原点,这个很关键!

诸位!你不知道你的过去,就不能够掌握你的未来,也不可能把握现在。诸位!了解你的过去非常关键!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的修行就很难突破了。了解过去,你才有办法规划未来,才有办法把握现在。人生的水流,过去是关键。所以整部《楞严经》都在问你的过去,你从什么地方来?了解了过去,未来不是问题,现在更不是问题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从前生而来,从业感缘起。你说我从前生而来,这句话对不对?对,但是也不对。你的业力是继承前生的,但是你的生命现象改变了,你跟前生的生命不一样了,所以你不能够说从前生而来。

按照《楞严经》的说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