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行了个礼,转身就离开了。
当天下午,数百名队伍从山东出发,带着一道道关于改革商税的圣旨直奔大明各处。
没几天,关于税收改革的圣旨就传到了漕运的各个关卡以及山东各地。
于是乎,从第二天开始,就有当地的官员、地主、士绅陆陆续续地来找崇祯,一个个哭天抹泪地抗议改革商税这事儿。
要知道以前他们都是通过一些手段不交税的!
可现在朝廷的这道圣旨直接把他们的路给堵死了,不交都不行。
因为不交的话,他们的货物压根没法进行运输,就算偷摸着运送出去,没有完税证明也没法进行售卖,反而会被军队没收。
这对于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天塌了!
消息传到南方后,那些南方的商人、士绅、以及官员们更是组团来找崇祯抗议。
光是这几天,来找崇祯抗议商税的人就高达六百多人!
崇祯所在的巡抚衙门,每天都跪着一大群抗税的人!
一个个哭爹喊娘的,好像死了爹妈一样!
这时候,朱慈烺可算明白带着崇祯来山东的好处了,要是没有崇祯在前面顶着,这些人都得把他给烦死。
崇祯当然不可能什么人都见,但也不能一个都不见,所以每天都会挑选一些人觐见。
这些人来了就七嘴八舌地说什么商税三十税一是太祖爷定的规矩,无论如何不能改。
改了就是大逆不道、就是违背祖制!
崇祯一听这话脸都气绿了,大声冲他们吼道:
“太祖爷定的规矩多了,你们都遵守了吗?怎么就揪着这一条商税不放?”
但是很明显,涉及到利益,这群人就算是面对崇祯也敢硬刚。
双方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
核心内容其实也有一句话:
昏君!敢收我们的税,大明这是要亡了啊!
几天下来,崇祯气的高血压都要犯了。
最后实在忍不住,让人把十几个带头闹事的砍了头,脑袋就挂在巡抚衙门门口。
然后再三声明改革商税的事情就此定下,绝不更改!
若有违背,则以抗旨之罪论处!
这下子,那些人都不敢吭声了,一个个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又是几天过去,朱慈烺终于拿到了这十天山东境内收取的商税数据。
其中山东境内的漕运十天共收取商税三万两、陆地共收取商税两万两。
也就是说,仅仅十天的时间,光是山东一省的商税就有五万两银子!
这么算下来的话,一个月少说也有十五万两银子。
一年就有将近一百八十万的银子!
要知道大明朝可是有两京十三省,就算其他地方没有漕运、穷苦了些,少了一些商税。
但平均算下来,一年一个省份收取个一百万两银子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
也就是说,光是收取商税,大明每年最少能多收一千五百万两的银子!
这还是按照最低数额算的,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么点。
而且全部都是现银!
当崇祯得知这个消息时,惊讶得半天都合不拢嘴。
他虽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
但紧接着,朱慈烺又给了他一个重磅炸弹!
那就是这还不包括盐税、茶税、矿税、市舶税、通过税和营业税等等其他商税。
如果把这些商税全部加起来的话,朝廷每年最少能收取两千五百万两白银到三千万两白银之间。
可在听完这些话之后,崇祯非但没有多高兴,整个人反而更加抑郁了。
为什么不是他自己想出这个办法呢?
偏偏是这个逆子想出来的?
这岂不是更加证明了这个逆子比他更适合当皇帝吗?真是扎心啊!
不过换一种角度来说。
他这次背锅也算是背得值了!
忙完了商税的事情之后,接下来的几天里朱慈烺也没闲着,他亲赴山东各地,查看当地的受灾状况。
随后,他又派人从周边富庶之地买来了一批粮食,用以赈济受灾的百姓,解其燃眉之急。
不仅如此,鉴于山东当地灾情的严重性,朱慈烺毅然决定山东本年的商税暂且不予上缴国库,而是全部投入到赈灾事务之中。
这个消息一经宣布,当地的百姓欢呼雀跃,对崇祯的这一善举赞不绝口,纷纷称赞崇祯圣明仁爱。
没办法,毕竟现在崇祯是皇帝,所以这道圣旨是以崇祯的名义颁布的。
崇祯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自然也表示赞同,毕竟他可没忘记大明内帑现在还躺着一亿多两白银,也不缺这点银子。
用这点银子换来山东百姓的爱戴,他自然是愿意的。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专程前往水泊梁山,对李青山等一干人等进行了妥善的安置。
就连张安生也安排了一个七品文官。
目的便是确保在自己离开之后,水泊梁山能够维持稳定的秩序,不致再生事端。
毕竟水泊梁山刚刚安定下来,若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新的动乱,真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