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谷>玄幻魔法>从大明王朝开始横推诸天> 第202章 抢的就是朝廷,魔祖赐名,宿命难逃 (万字章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2章 抢的就是朝廷,魔祖赐名,宿命难逃 (万字章节)(3 / 6)

些通过考核的旁门修士,即便暂时给不了入室弟子的身份,也可让他们先留下来听讲。”

做完大体排布后,一众大真人便就此散去,唯有刚入山的厉归真留了下来,同徐行畅谈旁门之道。

一番交流下,徐行意识到,厉归真的修行法门,正类似于“黄天大法”,视天地为种种景、万般色,可令他厉某人尽情涂抹。

若是细细研究起来,其中还涉及了虚空结构的变化,以及天地元气的演变,无怪乎这位如今隐有旁门第一人的声势。

其实徐行的武学,论本质,与厉归真所探寻的画技并无多少区别。

他们都试图绕开带有总结性质的符箓,用另一种更自在的方式,在天地间写就属于自己的图景。

只不过,此界的天地大道,历经数次大劫,又有一众上古大圣、天庭帝君插手,早已是面目全非。

唯有通过符箓这种道文,才能绕开种种扭曲之处,抵达道之真谛,一窥天地法则真正的运转方式。

因此,厉归真这种修行法,才难以突破桎梏,抵达道基圆满的大真人境界。

毕竟纵然他乃是天下画技第一人,想要在一张早已遍布前人笔墨,且浓墨重彩的画卷上作画,也是千难万难。

更遑论,这些前人的“真迹”,比之他的画技还要更高个五六七八层。

而徐行的出现,却令前方无路的厉归真,终于窥到了一线光明。

对厉归真来说,徐行的深厚武学积累还在次要,最重要的,是那些武学中,展露出来的另一种法则构成形式。

虽然这种形式略显简陋,不如符法来得完备严谨,但对厉归真来说,却恰恰是最好的参照。

他也曾经试图探索过上古神魔大道,并且为此屡次深入十万大山,体会那种原始蛮荒之气,还留下了一段佳话。

只是,此举固然令厉归真的画技有所突破,于其人的内修之法,抑或是画道,却裨益寥寥。

在同厉归真的交流中,徐行则更注重于他对色彩、线条的抽象理解,并试图将之纳入自己的武学体系中。

除此之外,徐行还分出了几尊法身,来到凭天峰各处,或是为弟子解答疑难,或是开坛讲法,亦或是自行修炼。

而他的主元神,则是盘坐于那尊青铜大鼎旁,参悟鼎身的玄妙纹路,以及脑中那本偶然得来的《禹贡。

这本法诀,从形式上来说,同释印神的《山河潜龙诀极其类似,只是立意高远、结构严谨,胜过《山河潜龙诀何止百倍、千倍。

毫无疑问,即便只是些许残篇,在此界这也是最顶尖的法诀,足称“天府真传”。

但徐行也没有将之照搬的心思。

不管此界那位禹王,如今是何等下场,光是鼎上残存的魔意,就足以令他警惕。

徐行心中还有另一个隐忧。

此前酆都一战,就已暴露出来,魔门对虚空乱流极其熟稔的事实。

如今纵然是在十万大山中,这尊青铜鼎直接破空飞来,落在柳毅等人面前,也难保其中没有别的算计。

毕竟,那位中央魔主,当初就曾在幽冥洞口中倏然而来,险些截断了李云显这位剑仙的归途,更令那位大灵官重堕幽冥。

而他化自在天一脉,最负盛名的神通,便是用种种手段,坏人道基,在功法上做手脚,无疑是最为简单便捷。

所以,徐行并未直接修行法诀,按部就班地凝聚真符种子,而是如同面对某种天地奇观一般,感悟其中那种辽阔无垠、纵览九州、定鼎天下的雄浑意境,并以此为根基,改进“山河潜龙诀”。

除此之外,徐行对待这尊疑似秘境钥匙的青铜鼎,亦是慎之又慎,终日不离身。

半年时光,倏然而逝。

这半年里,在徐行吃了大亏的魔门几大道统,竟然保持了一种堪称诡异,令人不寒而栗的沉默。

很显然,正如徐行所料,这些魔门中人,也对那座秘境即将出世的消息知之甚详,不愿在这种紧要关头,节外生枝。

除了魔门外,被徐行抢了圣旨和宝物的东南朝廷,竟也是忍气吞声,非但没有将此事公之于众,还为徐行竖起了牌位,将之奉为护国真人。

徐行只一笑置之,根本不去在意。

对他来说,无论那位有什么打算,都根本不用去在意,无非是等到此间事了,再去东南走上一遭罢了。

毕竟徐行对司马承祯口中的“种民之地”,亦是颇为好奇。

而金山寺、青城剑宗、蓬莱海境、亢龙宫这四家平天教的铁杆盟友,也收到了徐行的传讯,收缩势力范围,积极备战。

外界波澜不兴、暗流涌动,平天教内部,则是实实在在的热火朝天、欣欣向荣。

即便徐行并未举办真正意义上的开山大典,这半年间,从九州各地赶来此处的散修,已有逾三百人。

他们每一个,最少都跨越了千里,更多人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不远万里,甚至是数万里,乃至十万里。这些能够来到十万大山的散修,每一个的向道之心,都是极其坚定,可说是至死不渝。

就算锦烟霞用“菩提明镜”,配合徐行的“真武昊天镜”几番考验,最终竟然还有五十三人,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