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涛拿起一根黄瓜往砧板一放,左手扶瓜,右手握着刀,一阵飞快而有节奏拉切,眨眼功夫,一根黄瓜就被切成了无数均匀整齐的片状瓜体。沈涛手中的刀一铲、一收,砧板上被切好的瓜全部被被刀面收走,放入准备好的碗中,整个过程轻快麻利,干净利落,就一句话巧夫,一盘菜就已切好。
小李在一旁看呆了。
“涛哥,可以啊,原来你有两把刷子。”
沈涛谦虚地笑了笑。
“雕虫小技,不足挂齿。”
“这刀功,简直帅得不要呗,涛哥,教教我呗。”
小李羡慕得要死,缠着沈涛教他。
“基本功你也有,做的多了,手就灵活了,熟能生巧。”
“涛哥你现在这个水平,是做了多少年。”
沈涛:“这个……因人而论吧。”
唐中明走过来,检查了一下沈涛切好的菜,略感惊讶。
沈涛便故意放慢速度,中规中矩地切菜,但无论他如何随意,即便闭着眼睛,完全靠条件反射来控制刀的节奏,依然能把菜切得又快又匀。
“以前做过?”唐中明问。
“算是吧。很久没有练,手生了。”
唐中明盯着看沈涛切了一会儿菜。
“以后洗之类的东西让他们做,你做帮厨,专门切菜。”
等唐中明走远。小李凑过来。
“啧啧啧,涛哥才来一天工夫就升职了。了不起!”
“呵呵,做个帮厨而已,也叫了不起?”
陈燕走进后厨。
“唐厨师,来了个棘手的单子。”
唐中明问:“怎么个棘手法?”
“来了一桌很奇怪的客人,菜单上一个菜都没有点,说什么只要有新意,对口味就行。”
“客人是县教育局和政府的几个领导。他们宴请的贵宾是一对归国华侨父女。”
“据说华侨的宝贝女儿吃遍了整个县城的饭店,没有一家能对着她的胃口,弄得水土不服,人都消瘦了,这几天一直跟她老爸闹,吵着说赶快离开这个地方,说再不离开就要饿死了。”
“可这名华侨多年来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加上事务缠身,一时半会走不开,这一天天地被女儿闹得十分的苦恼。”
“据说华侨给县教育部门捐献了一笔教育资金,今天教育局几位领导宴请他们父女做客,就是表达对华侨捐款资助教育事业的感谢,陈局长传达了客人的意思,丰盛与否不重要,关键菜肴能否有点新意,只要合了他家小公主的胃口,这一顿饭,怎么吃都无所谓。”
唐中明听了,眉头拧成一结。
“不点单,你叫我们厨师怎么做,你叫我猜,我也没那个本事猜得出来啊。”
陈燕:“这不是找你这个厨师长商量嘛,这个华侨是从米国回来的,米国那边的人到底喜欢什么样口味呢?”
唐中明两手一举:“你别问我,我县城都没出过,就这点井口大小的见识还扯到米国去,笑死米国人了。”
“也不能这样耗着啊,客人都是教育部门的领导,而且都是为了公益事业拉资助。怎么样我们也不能拒绝人家。”
唐中明两手一摊:“推掉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正我是没有办法。”
陈燕急得直搓手。
“燕子,让我试一下。”
见陈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沈涛走向前说。
“沈大哥。你行吗?”陈燕又惊又喜,但只一瞬就神情低落了下来。
“沈大哥,我明白你的好心,但现在不是逞强的时候。”
唐中明:“沈涛你别胡来,我们后厨几斤几两的能耐我自个儿肚子里亮堂,别到时候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
“据我所知,在米国生活久了的人都吃得比较清淡,食品以煎、炸、炒、烤为主……”
“沈大哥,好了,就让你来安排。”陈燕听沈涛说得头头是道,转愁为喜,病急乱投医,她管不了那么多了。
唐中明想要阻止,还来不及说话,陈燕就往门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就这么定了,这一顿饭,后厨所有人听沈大哥的,拜托了大家。”
唐中明无奈地望着沈涛,摇着头叹气。
“准备面灰5斤,鸡蛋10个,猪排骨5根,鸡腿15个、……”
沈涛一边叫其它人备材料,一边安排人和面,腌肉、起油锅。
然后挑了一根又大又嫩的黄。准备做一个花式拼盘的糖醋黄瓜,
花式拼盘这个技能,好久没练了,沈涛有点技痒。
欲开的荷蕾,沈涛脑子里闪过一个荷叶莲花的场景,小女孩不是都喜欢这样的景致吗。
沈涛今天花式拼盘就用这个主题。
他将黄瓜放在砧板上,在黄瓜上面横竖斜拉地划了几刀,一瓣一瓣地将黄瓜片取下来放在碟子里摆盘。
不一会儿,在沈涛的妙手生花的摆弄下,盘子里出现一朵含苞露白的荷蕾,它衬着绿叶,沾露雨珠,栩栩如生。
“哇!”最先发现的是小李,他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叫。
大家围过来,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喝彩。
什么鬼?唐中明放下油瓢,伸长脖子往人群里看。
“哇塞!”他不由跟着喊了一声。眼神都直了。
“太不可思议了!”他自言自语道。
陈燕忐忑不安走进后厨,看沈涛准备得怎样了。看到大家正在围观。
过去一看,傻眼了。
“沈大哥,这是你做的吗。”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晴。
“你沈大哥有的是绝活。”沈涛笑咪咪地说。
大厅里。
陈局长正陪着华侨聊天,华侨的小女儿正厥着嘴生闷气,两只眼圈红红。
“别生气啦,我的小贝比。”她的爸爸溺爱地拍着她那粉嫩的脸蛋。
“我不吃,我不吃,指定要饿死了,你就开心了。”
“怎么会呢,等一下,厨师叔叔就会把你的菜做好的啦,好香好香的菜呢。”
“爸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