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
南北朝时有一个和尚汤僧济曾写过一首《咏渫井得金钗》诗:
“昔日倡家女,摘花露井边。摘花还自插,照井还自怜。
窥窥终不罢,笑笑自成妍。宝钗于此落,从来非一年。
翠羽成泥去,金色尚如先。此人今何在,此物今空传。”
这是一个关于倡伎的佛家偈语,倡家女在井边玩,摘花对影自怜,沉浸于镜花水月,没想到金钗却因此掉落,最后物是人非。
金钏姓白,这个白姓已经决定了她是薛系之影,薛宝钗为钗,宝琴为金钏,琴为钗副,钏为琴影。
金钏这句“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就只是有你的”,就来自汤僧济的这首诗,同时也在影射薛系倡家女这个身份。另外,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便自号“影怜”。
不禁想起《神雕侠侣》里的小龙女,和薛宝钗一样从不爱戴花儿之类的,却在追甄志丙的途中,随手摘了一朵野花戴在鬓边,对着溪水顾影自怜。书中描写她云鬓花颜,真像凌波仙子一般。
之前不理解金庸这么写的用意,只是觉得小龙女的行文很奇怪,现在看来金庸也是知道这个典故的,过去的文人真是博览群书,对各种典故信手拈来。
金庸这里碰巧也形容小龙女像凌波仙子,后来宝玉在金钏生辰时,就是跑到供着洛神的水仙庵祭奠金钏,水仙花别称凌波仙子。
曹子建《洛神赋》中描写洛神:“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黄庭坚酷爱水仙花,他的咏水仙诗中有“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所以说金庸真的有看懂红楼梦,还有小龙女也比杨过大五岁多。
神雕侠侣里有一段小龙女和一灯以禅语对答,杨过却成了门外汉,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红楼梦中,宝钗生日时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
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哪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于是念了一支戏文里的《寄生草》
【宝玉听了,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你看林黛玉的表现:
【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
看完戏后,宝玉因为黛玉、史湘云都跟自己恼了,回去后伤心,袭人问他时
【宝玉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
宝玉细想这一句意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前,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自己又念一遍,自觉无挂碍,心中自得,便上床睡了。】
黛玉看到宝玉写的字后,拿来给宝钗和湘云看:
宝钗【看毕,又看那偈语,又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
说着,便撕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说:“快烧了罢!”】
可是黛玉却阻止了她:【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
黛玉也做了一首偈诗,通过和宝玉之诗比试的小伎俩,婉转的让宝玉暂时收了此念。
所以到底是谁在引导宝玉走邪路,是谁在给宝玉做正确引导。
宝钗明知道“道书禅机最能移性”,却说给宝玉听,因为什么,因为她自己本身就喜欢,这就叫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上,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并不在于她说什么,而是在于她本身是个什么样的人。
要知道尚且年少的宝玉一开始是一个毁僧谤道的人,前文袭人劝宝玉的两三件事,有一件事就是【袭人道:“再不可毁僧谤道】。
这就是王夫人给宝贝儿子找的贤妻良妾,先有袭人劝宝玉不要毁僧谤道,后有宝钗给宝玉念最能移性的道书禅机,从此宝玉做和尚去不离口。
按宝钗的做法,看到宝玉移性,把字条撕了,视而不见就算了,黛玉却明白事情的轻重,去解决问题,让宝玉放下执念。
事实上,作者笔下的黛玉虽然年纪小,却是很有智慧和见识的,所以作者给她的评语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可惜到了世人眼里,黛玉就成了只会耍小性,只想着和宝玉谈情说爱,不教宝玉学好的不贤之人。
邢岫烟许配薛蝌后,宝钗看到探春送给邢岫烟的玉佩,曾对邢岫烟说:
【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