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大规模的撤军,大摇大摆地进行基本就是找死。
要有留下来装样子的疑兵,每天的炊烟和灶台数目也不能少,还要分批次,有序地趁着夜色撤离,对眼下这些统兵经验不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李儒自问已经做到了能做到的一切。
他最后看一眼帐中仍存着的淡淡血迹,默默闭上了眼睛。
若是计划顺利,董氏便不至于亡在旦夕,至少还能控制住关中和中枢,保住董卓留下的最重要的基本盘。
纵观这一团乱麻的棋局,李儒是
七日后的酸枣。
诸侯们照例进行团建。
说起来,大家本来就是以前在雒阳的老相识,只是在董卓的分封下去了各地做太守,如今重聚,主角当仁不让,依然是袁本初。
什么叫天下楷模?
就是袁绍这个人,就算拿着放大镜也找不出什么黑点,完美得就像一个不应存在于世间的偶像。
论德行,人家给过继的父母加起来守孝六年。
要知道这个守孝三年的规定此时可是没什么人遵守的,尤其是做了官的人,装装样子就可以了。
而袁绍不仅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六年时间。
古代守孝,需要子女守在父母坟左右结庐而居,不能有丝毫娱乐活动,严格禁欲、衣服穿戴一切从简、每日的食物粗淡到难以下咽。
在这种条件下,袁绍唯一能解闷的事情就是看看书和锻炼身体。
若是抱着“袁绍没准私下偷偷玩”的想法,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种明摆着的邀名之举,有的是人一旁盯着(袁术:?),一旦被抓到了,就是名声仕途尽毁的下场。
而袁绍给出的答卷是,严格按照古礼守孝六年,是以天下士人以为楷模。
论勇气,当初在显阳苑董卓提出废立之时,朝野沉默,唯有他敢站出来当面怒斥董卓,更是天下独一份的英雄之举。
别说他靠山大,袁术的靠山和他一样,怎么不见袁术站出来针锋相对呢?
此时,袁绍正在习惯性的掌控席间气氛,宾主尽欢,突然听到细作传来的西边撤军消息,忍不住神色微动。
“诸位”,他站起来,高大的身影瞬间就吸引了全场的目光,“我刚刚知道一件大事,须与诸位大汉栋梁分晓!”
闻言,众人神色各异,大多是好奇与期盼,唯有袁术冷哼一声,仰头喝下一杯酒。
装什么装?
小婢生的
“七日之前,董贼已经伏诛”,袁绍中正洪亮的声音响彻众人耳边,“诸位可随我一起出兵,克复东都雒阳!”
不出意料,诸侯们一齐陷入沉默,私下里眼神之间飞速交流。
谁都没想到这件事情的发生!
毕竟,那可是董卓!传说中的终极boss!
就这么听袁绍空口白牙地宣布死讯,一时间谁也不会相信的。
“吕奉先突然发了疯,于帐中把胡轸和董卓一并杀掉”,袁绍胸有成竹地解释道:“如今西线各处只有少量疑兵,毕圭苑已经人去楼空。”
众人再三确定,才勉强相信了袁绍的话,却依旧各怀鬼胎。
都是饱学之士,看看眼下的局面,像极了项羽当初破釜沉舟之后,成为灭秦盟主的时候——若是真的收复了雒阳,这偌大的名声可不就是袁本初的囊中之物了?到时候他挟如此大功,要对诸侯们发号施令,谁敢不听?
这就很不妥了
大伙推举你袁本初为盟主,只是除了你之外,没人有这个威望,可不是真的送上门给你当小弟的啊!
说到底,论地盘实力,袁本初此时只是一介渤海太守而已,在座的不乏跨州连郡的大佬,尤其是韩馥和袁术二人,一南一北,皆是兵精粮足,甚至有余力为联军的后勤提供供应。
让他们俯身做小,恐怕没那么容易。
众人此时都想着赶紧脱身,不能继续在这个联军中待下去了!
只是怎么名正言顺地拒绝盟主的命令,却是个伤脑筋的问题。
“擅自动兵,恐怕不妥”,袁术不出意料地站了出来,出言质疑袁绍,“谁知道此事真假,万一是那董贼放出来的诱饵,引诱我等出兵决战,岂不是中了奸计?”
闻言,袁绍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
袁公路啊,你可真是个弟弟!
换成别人,他自然有信心用大势压住,顺便震慑群雄,可是偏偏是这个出身和实力都不逊与他的同父弟弟出来当刺头.
他难道不知道这是袁家就此腾飞的大好时机吗?
有了袁术挑头,自然有不少人冒出来,愿意给这俩兄弟打圆场,什么“兹事体大,应当慎重行事”,什么“袁公路也是好心提醒,本初莫要置气”.
七嘴八舌一番,袁绍刚下达的命令就成了一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