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0章 试问(1 / 2)

杨秋其人在史书上事迹不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他是个纯粹的日子人。

出身临泾县,扯旗造反之后就一直待在老家不怎么挪窝,最多也就是占据临近的几个汉人大县,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他真正等到发迹,还要等到李、郭之乱后,关中陷入动荡,西凉军阀纷纷占据长安以西,称为“关中十部”之时,杨秋才借着势头扩张了地盘。

此后曹操借道打汉中时,这些小军阀害怕被搂草打兔子,于是推举马超为盟主,组成盟军对抗曹操,就是所谓的渭水之战了。

眼下关中属于朝廷管辖,杨秋就没什么动作。

毕竟,安定郡实在也不是个扩张的好地方。

北边是更加贫瘠的北地郡,西边是大佬马腾,东南边则是朝廷所在的关中,哪个都不是他杨秋这个乡下军阀能惹得起的,还不如安心在老家躺着。

听到西边的山谷里突然冒出一支千人左右的羌人武装,他并不以为然,甚至以为是来投奔他的。

“孔桂!”,他开口喊来最得意的小弟,“替我看看他们是什么来头。”

孔桂是汉阳郡人,但是钻营的眼光相当不赖,见马腾势大攀附不上,便跑到隔壁的安定郡来投奔杨秋,加之其人溜须拍马颇有一手,很快成为杨秋的宠臣。

毕竟对于日子人杨秋来讲,天天宅在老家,能有一个逗闷子的人比什么都强。

孔桂是个人才,说话又好听

“遵命!”,闻言,孔桂当即跪在地上,“在下此去,必让那些羌人慑服,知晓明公识人之明,雅量高致!”

这话不仅欣然请命,还把自己吹了一顿,顺带地夸了一下杨秋的眼光,所谓一句三夸,情商这一块属实是拉满了。

听得杨秋一阵舒爽,不愧是历史上得到曹操喜爱的人。

“去吧,若真是来投的羌人种落,赏赐些铁器下去也无妨”,杨秋百无聊赖地吩咐道。

不是他不想朝羌人聚居地扩张,而是这些人住得实在太偏,出兵得不偿失,但真有像这样成建制投奔的,他也愿意接纳。

眼下凉州人口正在凋敝,民众一股脑地往关中和汉中跑,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有人口比什么都强。

“诺!”,孔桂信心满满地朝西北方向出发了。

徐嘉树骑着一匹凉州大马,身后王朝马汉我是说吕玲绮和甘宁相随左右。

此次算得上建军以来

杨秋。

印象里只是喽啰到不能更喽啰的角色,若是单论将面实力,大概是撑不过三人一个照面的水准。

但是事情不是这么算的,又不是玩游戏,你提出单挑,人家的脑袋上就会出现【是否接受】,然后立即匹配成功,两人瞬间开打。

真正的战争中,斗将是极小概率事件,还是得看谁的兵多,操作好。

而杨秋的军力基本是摆在明面上的。

临泾、彭阳、泾阳、阴盘,东南方向这四个县连在一起,基本上把安定郡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揽,人口接近十万之众。

以最高十比一的兵农比例估计的话,理论上杨秋不顾一切地爆兵,能拉出一万人。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

极限暴兵类似于天魔解体大法,如果没有诸葛亮那种变态的治理能力,用过一次就会让境内民生凋敝许多,何况现在可是秋收之前,强行征召来的民兵心里想着自家的庄稼,哪有心情给老爷们卖命?

闭着眼往天上放两箭,就算是对得起杨大帅给的军饷啦!

所以杨秋赖以安身立命的武力,就是临泾县的这两千部曲,全部都是私兵待遇,构成也非常“嫡系”,都是杨秋的亲族和临泾本地的子弟兵,与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也是每逢乱世的常态——兵权下放之后,原先的豪族拉拢少数亲信支撑起一支骨干力量,辅之以随用随取的炮灰。

这样一来,只需要极少数的精兵就可以控制庞大的地盘和军队,而且对于领袖本人的能力要求极低,对于政权的建设水平也没有要求,基本属于入门款的平民玩法,一直到近代还有湘军和淮军这种例子存在。

相比之下,徐嘉树麾下地主化的职业军人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除非杨秋带着嫡系部曲倾巢而出,否则安定郡内,根本不可能有其他的力量能与之正面抗衡。

“兴霸、玲琦”,徐嘉树回头问二人,“换成你们,会如何打这场仗?”

说起来,因为有系统给的大量统率经验,三人之中,反而是徐嘉树这个郎官的统兵经验最足。

所以,这一问题,其实考校和了解的意思居多,徐嘉树想知道自己最倚重的二人打起仗来是个什么风格。

“我只带本部锦帆精锐,一个照面斩将刈旗即可!”,甘宁没有长篇大论。

徐嘉树点点头。

很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