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腹诽,在这个寒冷的雪夜,大晋的天就这样变了。
官员们陆续离开,阁中便又只余下瑞元帝和周景云了。
瑞元帝长叹一口气,这条曾叱咤风云的龙终究是老了,在自己更年轻、更强势的儿子面前低下了头,他道:“如此,你可满意?”
周景云抚摸着圣旨,言笑晏晏地说:“自然。”
瑞元帝看着他的动作,冷笑一声:“呵,朕倒不知你还有这等本事,竟连朕都辨不出真假。”
“父皇何出此言?这诏书不是您亲手所书么?”周景云手上动作一顿,抬起头时神色颇为无辜。
瑞元帝不置可否,只说:“记得做到你说的,否则玉玺你也莫要妄想了。”
“父皇莫忧,儿臣自会将皇弟安置妥帖的。”周景云含笑道。
瑞元帝没说什么,只摆了摆手让这个孽子离开。
周景云明白见好就收的道理,他可不想再把自己的好父皇气昏过去,以免对方错过自己的登基大典,但行至门前时他又停住了脚步。
周景云没有回头,只说了一句什么。他的话音很低很低,像是在自言自语,可不知怎的,瑞元帝还是听清楚了他说的话。
他说:“父皇,从前我道你只是皇,今日才知你亦为父,只不过——非我之父罢了。”
瑞元帝愣了愣,待回过神时,那人已经离开了。偌大的西暖阁里,终只剩他一人。
*
京中正风云变幻,边地倒是一副安乐的景象,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这样平淡却安稳的冬日是少有的。
因为那些邻近国家——尤其是乌桓——多逐水草而居,一旦入冬,他们的日子便不好过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抢。所以即使不发生大的战争,每年年末他们也要时不时过来劫掠一番,哪怕不会有太大的伤亡,也令人不堪其扰。
虽说如今大晋面临着有兵无将的窘迫局面,但好在去岁才打了一场大胜仗,使晋国最大的劲敌乌桓元气大伤,短时间内不敢再来侵.犯,其他小国若是来袭,晋军倒是尚能应对,也算是让晋国能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只叹胜利所带来的影响犹在,那个指挥战役取得胜利的将领却不在了。
离丢失的魂魄越近,谢必安能感受到的共鸣就越多,就明显的表现就是记忆的恢复。因此一踏上玉凉关的土地,他的脑海中就涌现出许多记忆,这也说明他的魂魄的确是被困在这里。
只是,谢必安却独独无法回想起他生前的最后一段记忆。
沈淑得知这一点,反而对那幕后之人越发不屑:“均是畏手畏脚的鼠辈罢了,愈是妄图掩盖的,愈能说明那便是真相。”
谢必安倒是反过来安慰她:“左右已经到了玉凉,急不来的。”
沈淑嗔他:“你自己丢了魂魄,倒是半分不急。”恼归恼,该操的心还是要替他操,她思索片刻,问必安,“你可知如今这玉凉关的守将是谁?”
谢必安道:“我只记得当时那位守将战死,却不知此后朝廷又派了何人来任职。”
沈淑后来特意关注过此事:“是方宏。你可记得此人?”
“方宏……”谢必安隐隐觉得这名字有些熟悉,却想不起来。
沈淑:“他本是羽林中郎将,去岁和乌桓的战事结束后,他就被派去玉凉做了守将。”
“无怪我听来耳熟,却没什么印象,”必安道,“子澈曾同我提及此人,说他乃是由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年方而立便官至四品,不可小觑。”
子澈便是江益清的字。从汉崇城出来,动身去往玉凉之前,沈淑也曾同谢必安提及江益清。不过那时谢必安还未恢复记忆,对他曾经的军师也不甚在意。
如今主动提及对方,他不由神色一动,问道:“你可知子澈的下落?”
“我只在谢府见过他一次,后来便不曾听闻他的消息了。”沈淑道。
必安对此却并不感到意外,只摇摇头说:“他虽年轻,却是个闲云野鹤的性子。那时边关战事紧迫,玉凉关便是靠着他才能撑到等来援军。如今战事已了,他自不愿被困在京中。”
沈淑虽只江益清相交寥寥,但也对此有深刻体会,闻言,不由慨叹:“江先生确为洒脱之人。”
言归正传,谢必安知道沈淑必不是无故提及这个方宏,定然是此人有什么特殊之处。方宏是瑞元帝的人,由他一手提拔,自然对其忠心耿耿,更别提他还被派到玉凉关戍守。要知道他原先虽为中郎将,然羽林军到底同守边不同。这一点的确不得不令人生疑。
“你的意思是,以方宏为突破口?你怀疑他亦是知情者?”说到这里,谢必安蹙了眉,“甚至说,他就是执行者。”
沈淑闻言,不由莞尔:“知我者,七爷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