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慎之年轻时,也是英俊少年一枚,功课好,是五十年代末的大学生。
温慎之的父亲是纺织厂的维修师傅,母亲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无业。秦文化(对,那时候不叫秦文化,叫秦文花,秦文化是后改的,当时还想到秦文革,可惜队伍里有叫的,就改成了秦文化)是温慎之的邻居,隔三差五会来帮忙,帮着做家务,收拾院子。
当时说的挺好,邻里邻居的不就是互相帮助吗?秦文花这姑娘热心,还帮张大妈买过菜,帮李大妈搬过煤球。
有些事温母确实做不来,温父去上班了,她就得有求于人。当然温家也不是知恩不报的,温母就曾托人扯了一件上衣布料,送给了秦文花。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外面就有了传言,说秦文花是温慎之的对象,人家是照顾婆婆,这样懂事孝顺的儿媳妇上哪找去?
这种话传到温母的耳朵里,她赶紧澄清,秦文花这姑娘热心心善,看她不方便照顾了不少,他们都记着。但人家姑娘真不是她家儿媳妇,她家儿子有个大学同学,已经谈了两年了。
温母以为别人不知道内情误会了,解释清楚了不就没事了吗?可外面又有了传言,说温家儿子考上大学有地位了,就嫌弃秦文花,极力撇清关系,一家子白眼狼。
温母家希望秦文花和别人说清楚,当事人说的话还能有假?
秦文花口气变了,“她们说错了吗?我就是慎之的对象,我哪里做的不好,让你们这么嫌弃?不就是你儿子是大学生,嫌弃我只是个临时工吗?”
直到现在,温家父母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秦文花起初打着帮的旗号,是为了和温家扯上关系,他们都怀疑外面的那些传言就是秦文花一手炮制的。
现在就算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了。
秦文花摊牌了,她的名声都坏了,温慎之要是不娶她,她就举着状纸去学校,告这个喜新厌旧的陈世美!
温家父母没办法,也怕耽误儿子的前程,就把秦文花的事一五一十都说了。
温慎之年轻气盛,开始他还真没把死皮赖脸泼妇那一套看在眼里,都什么年代了,还想强买强卖?
可是他很快就被打脸了,秦文花一封又一封的控告信寄到了学校,系主任和班主任都找温慎之谈过话,最后校领导都出面了,让他主动站出来,消除影响。
换句话说,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可不是藏污纳垢之地,凡是影响学校声誉的事情绝对不允许。
屋漏偏遭连阴雨,初恋女友也承受不住别人的指指点点,选择了和他分手。
内忧外患之下,温慎之妥协了,甚至还自我安慰,他母亲身体不好,真要娶了各方面条件都好的,末必会接受他的家庭,未必肯照顾他父母。
几个月后,温慎之就大学毕业了,这个时候的大学生稀缺,就分配进入了县第一中学,成了一名高中教师。
工作刚稳定,温慎之就被秦文花拉着拽着催着结了婚。
婚后的日子,温慎之的工资除了给父母五块钱的养母钱,剩下的按月上交,也算相安无事。
第二年,秦文花生下一个男孤,温慎之给儿子取名温韬,和所有的父亲一样,他也望子成龙。
没过几年,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了,温慎之开始还能理解,随着学校的领导、同事,一个个被批斗,学生不在课堂读书,却跑到街上闹革命,这就让他不很理解了。
老师不教书育人。
学生不刻苦读书。
文人气盛,没经过社会毒打的温慎之,经常在家里发点小牢骚,因为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来,为什么现在会这样。
某一天,温慎之发现枕边人也变了,不仅把名字改成了秦文化,还把温韬改成温红卫,以表达她对这场运动的支持。
秦文化很快就混成了XX派的组长,为了邀功,她大义灭亲举报了温慎之。
然后,围绕着温慎之的八年噩梦开始了,在他接受思想教育的八年里,父母积郁过度,先后离世,他成了无父无母无妻无子的孤家寡人。
为了和温慎之划清界限,秦文化把儿子的名字都改了,改成了秦红卫,什么意思都懂吧?
事实证明,乌云遮不住阳光,这不,天亮了天晴了天暖了,秦文化遭到了清算,而温慎之却恢复了工作,所有强加在他身上的罪名都没有了。
秦文化又想裹胁温慎之一次,这次是复婚。
八年的时间,还不够看清一个人吗?温慎之当然不会同意,更让他失望的是,儿子也让他妈养废了,人如其名,一言不合就干架,斗的人不少,落井下石的事没少干。
娘俩逼婚不成,这才对温慎之下手,说服不了就打服。
这些,温慎之自然不会一五一十都说出来,选择性的讲了一些。
“温老师,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你必须抓住她的“命门”,在一起这么多年,你就抓不到她的把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