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人生就是那么神奇,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刻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儿,这些人或事儿又会不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你的一生。
这天,一位风尘仆仆的外乡人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儿来到了未央山脉西部边陲。
外乡人是一位两鬓霜白的佝偻老者,老者身披一件浅蓝色长袍,头戴黑色端冠,脚上穿着一双黑色布鞋,背上背着行囊包裹,看起来似乎是一位读书人。
此时,天边红日初升,大放光明,老者迎着阳光,一路向东。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杨家村的私塾,与往常一样,再次响起了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
教书先生正襟危坐,旁边侍立一八九岁的孩子,教书先生向孩子圈点诗中的重点,讲述诗中的道理。
“杨遒,我讲的你记住了吗?”,讲毕,教书先生问道。
孩子连忙答道:“记住了,先生。”
教书先生板着脸,道:“那你复述一遍。”
孩子不敢怠慢,立刻将教书先生方才所讲的内容复述了出来,虽中间磕磕跘跘,但最终还是将其正确复述了出来。
“好了,今天你可以不用领戒尺了,回去读书吧。”教书先生面无表情地说道。
孩子一听,顿时欣喜若狂,但不敢在先生面前放肆,向先生一鞠躬,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继续朗诵起来。
又有一个孩子走上前来,侍立于教书先生面前,听候讲述……
这些孩子中有大半都能勉强将教书先生所教复述一遍,只有不多的孩子才能做到中间没有磕跘,剩下的小半孩子是实在复述不出来,下场就是挨戒尺。虽然是孩子,教书先生可不会惯着,该挨的还是要挨的,不然,孩子怎么会长记性呢?
终于,轮到了郑泽。早已迫不及待的郑泽跑到教书先生近前,道了一声“先生”,随后恭恭敬敬地侍立一旁。
如今的郑泽已经七岁了,眼睛明亮,小脸红扑扑的,生得十分标致,村民们私下里常说,“小泽子长大后一定是一个美男子。”
看着眼前的小男孩,教书先生终日板着的脸神色缓和了一些,眼神中流露出欣赏。
与向其他人讲述的内容有所不同,教书先生向郑泽讲述得更加细致、更为深奥,而且在讲述过程中拓展补充了不少延伸的知识。
若是普通孩子,听到这些一定是云里雾里,而且知识太丰富,难以消化得懂。郑泽却听得津津有味,且不时问出一些令教书先生都感到棘手的问题。
而且,情况往往是:每当教书先生回答了一个问题,郑泽就像是早已准备好了一样,竟又由此延伸出新的问题,令教书先生也为之汗颜。
不过,在与郑泽讨论的过程中,教书先生发现自己的学识似乎有所精进,大概这就是书上所说的“教学相长”吧?
终于,教书先生为郑泽讲述完毕。
不等教书先生开口,郑泽即刻开始复述先生讲的内容,郑泽的记忆力极好,竟一字不差地将比其他孩子多得多的内容正确复述了出来。
“谢先生解惑。”
述毕,郑泽恭恭敬敬地向教书先生鞠了一躬,然后回到座位上,继续朗诵起来。
……
红日西坠,夕阳染红了天空,外出觅食的飞鸟归来,隐隐可见一轮明月出现在东边的天空,欲向大地洒落下柔和的月辉。
私塾下学了。
孩子们纷纷欢快地跑出私塾,有的径直回家;有的三五成群奔向四面八方,应该是要去玩耍。
“杨遒,郑泽,别忘了今天晚上的事儿,还是老地方!”
一个约莫十岁的大孩子向正在向家中奔去的杨遒和郑泽高声喊道。
“知道了,今天晚上我一定到!”
杨遒和郑泽异口同声,边跑边喊。
听到了回话,大孩子满意地点了点头,并没有像小孩子那样跑着回着,而是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向家中走去。
大孩子名叫杨徵京,外号“大京子”,经常带着“二遒子”杨遒和“小泽子”郑泽一起玩耍。
三个孩子约好今天晚上一起去村口玩捉迷藏,身为老大哥的他当然要提醒一下二遒子和小京子。
……
郑泽迈着轻快的脚步,一路飞奔,回到老村长家。
自七年前成为杨家村的一员后,郑泽被老村长收留,住在老村长家。
老村长没有老伴子嗣,一直以来都是老村长一个人抚养郑泽。
村民们并没有向郑泽隐瞒他的身世,所以郑泽一直对村民十分感激。
而对于整个杨家村,郑泽最感激的人就是一直以来拿自己当亲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