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存在?
也许,你望着这样的标题陷入了沉思。你第一时间想到,企业存在的原因就是为了让老板赚钱,让老板住别墅与开好车。但是在看了前面两节内容后,你的思想境界肯定也提升了,你觉得这么庸俗的答案肯定没有触及本质。于是,你又想,企业的存在应该是为了造福社会,或是养活某一地区的员工,或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或是为国家创造税收财富。
这些都对,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企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间接增加社会财富。
比如,你今天想吃红烧肉,并打算自己烧。那么你可以去超市或者菜市场,买一些五花肉,再买点配料,回去后就可以烧一锅香喷喷的红烧肉。你不必亲自养一头猪,抑或去养猪的人那里买猪肉。这就是整个现代商业的逻辑。
再比如,你最近手里刚好有点钱,想着是时候买套房了。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你可以去中介,将自己的需求告诉他们,然后房地产中介就会带你去看房。你若是看中了一套,就去银行办理贷款,然后跑几次交易中心,并与原房主达成交易。
若是没有这些中介,你买房的时候就要花费额外的成本,比如你要知道哪些房子的主人有卖房需求,以及要一个一个去和房主沟通,才能获得价格,看看自己是否能接受。这些事情无疑会耗费你巨大的时间与精力,甚至最后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无论是小商贩还是中介,其内在的逻辑也是一样的。
罗纳德·哈里·科斯是活跃于20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同时也是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他花费了很多时间研究企业,梳理了经济学家们的研究,提出了成体系的企业理论。科斯的企业理论涉及经济运行、价格机制两个方面。
在自由市场的大时代背景下,企业似乎都走着自己的路,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企业向前走,为市场提供价值,就像自然界一样,每个生物都过着自己的生活,但整体上生生不息。
然而,科斯却对此有所怀疑,他认为,古典经济学家所描绘的理想化自由市场和高效率的价格机制,在现实经济环境中并不完全存在。这种理想化的模型忽视了现实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市场机制的限制性。
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并非仅仅依赖于市场的运作。相反,很多交易活动是在更高效的微观经济组织内部完成的,这些组织往往比传统的大型企业更具效率。这种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炼油厂。
在炼油厂的运营过程中,它们并不只是从原油的生产者那里购买原油,然后再进行炼制,最后将炼制好的油品销售给油品经销商。相反,许多炼油厂会直接与原油的生产者建立联系,甚至会控制原油的生产环节。比如,洛克菲勒在19世纪末建立的标准石油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家公司不仅负责向上游控制原油的生产,而且还会向下游控制油品的销售,实现了从原料到产品的全过程控制。
此外,越来越多的餐厅、超市以及其他类型的企业也开始在内部完成更多的交易活动。这些企业通过内部协调和管理,提高了自身的运营效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优势。
这是因为内部交易更快捷,省去了外部协作的麻烦,同时在价格上更加合算,成本更低。
这就涉及了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相信对各位读者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
简单来讲,只要有市场,就会有交易;只要有交易,就会有成本。
从买家的角度来看,购物的成本不仅仅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上,还有一些隐形的交易成本。首先,购买衣服或手机这类商品时,我们需要支付一定的价格,这是最直观的交易成本。然而,除了这个看得见的成本之外,还有一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成本。
比如,如果你选择去实体店购买,那么你需要考虑交通费用。你需要花费时间在商场之间穿梭,这也是一种隐形的成本。如果你选择在网上购物,虽然省去了交通费,但你仍然需要花费时间浏览商品、筛选合适的商品、进行购买操作,甚至可能需要支付额外的快递费用。
此外,你还有一个潜在的交易成本,那就是商家的可靠性。如果购买的商品不合适,你能否顺利退换货?这可能会涉及来回折腾的时间和金钱投人。如果遇到不良商家出售假货,你还需要承担维权的成本。
再从卖家的角度来看,他们也需要承担一些成本。首先是生产或采购商品的成本,这是直接可见的成本。然后是为了销售商品而开设线下商店的各种成本,包括房租、装修、库存、售货员薪水等;或者开设网店的各种成本,包括技术支持、设计、人员、流量等。接着还有为了提供售后服务而提供的快递、换货等服务成本。最后还有各种宣传商品的推广成本,以及通过络种渠道获取客户的销售成本等。这些成本加起来可能会让人感到惊讶。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将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