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过招呼,笙瑟娘子显然已经将她记起来,笑着一礼后,转身回了楼中。
离开馄饨摊,九笙沿着城中的湖边走了一圈,吹了半宿的凉风,待到月上中天,才回到府衙。
府衙后堂是裴行的住处,裴行已经吩咐手下收拾了两间厢房出来,其中一间便是给她的。
她走进院子里,怕惊醒旁人,刻意放轻了脚步,可还没走到房门口,身后却倏尔传来一道声音:“为何这么晚才回来。”
她回身,借着昏暗的烛光,看清了站在暗处的人。
叶北宁从树枝交错的阴影中走出来,看了看她,似是松了一口气。
“去夜市逛了逛,忘了时辰。”
“买了什么?”
“没甚想买的,就四处看了看。”
“用过晚饭了么?”
“吃了馄饨。”
叶北宁没再说话,只深深地看了她一眼,眸光锐利,像是看穿了她在说谎一样。
九笙坦荡地望回去:“王爷还有事?”
“没有。”
“那我回去休息了,”她忍不住打了个呵欠,“一连赶了几日的路,太累了。”
回到房内,躺在床上,九笙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脑子里全是叶北宁同笙瑟娘子站在留仙楼门口的一幕。
当时她没留意,现下一想,这俩人都穿了一套天青色的衣袍,站在万千烛火中,很是般配。
她又翻了个身,把被子裹紧,闭着眼睛低声道:“很般配,很不错。”
翌日一早,天刚蒙蒙亮,九笙便洗漱完出了门。
走出后堂前,她停下脚,回头看了眼身后紧闭的门扉,然后大步流星地走了。
没遇到叶北宁前,她可都是独来独往的,这次来锦州城找洛雪,本也没想找他帮忙。所以,总不能因为这人刚好同她一起来了,就非得把他拉进来。
况且荷风说过,叶北宁来锦州城另有要事,他们两个……
还是各忙各的比较好。
九笙先去了城南的铁匠铺。
宋时既然能发现蹊跷,给她写信,应该不会一点儿防备都没有,等着大难临头。
她或许能在这儿寻到些线索。
铁匠铺门开着,火炉前有两个男子正在忙活,宋时以前常坐的椅子,此刻也坐了人。
是个上了年纪的妇人,她身上裹着条被子,左顾右盼的,像是在等人。
九笙走过去时,那妇人正好发现了她。
妇人站起来,没管滑到地上的棉被,往前紧走了两步:“可是九笙姑娘?”
九笙点头:“正是。”
“小时有信给你,”她从怀里拿出信,有些颤抖地递给她,“小时失踪前,一再叮嘱我,一定要把这封信亲手交给你。你快看看,这封信里,是不是有我儿的线索……”
老妇人说着便哭了起来:“这孩子啊,成日里不知在做些什么,得罪了什么人。失踪这些日子,也不知怎么样了……”
“您别哭,”九笙安慰道,“宋时很机灵,不会有事的,我也一定会找到他,带他回来。”
宋时给她的信很长,还说了一些她之前并不知道的事。
锦州城地界不大,览星阁只安排了洛雪一位史官在这儿。至于传信者,临近村镇的再加上宋时,一共有八人。
宋时与另外七人都认识,但他们不在城中,平日的联系也就不多。
起初有一两人失踪时,宋时并不知道,后来失踪的传信者越来越多,而且洛雪始终没回来,他才发觉事情不大对。
一个多月前,宋时给一品堂写了信,希望兰霜能派史官来查一查这件事,只可惜,他等来等去,那封求助信就如石头沉了大海,别说来人了,连个回音都没有。
无奈之下,宋时才把信写给了她,希望她能再回锦州城。
说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宋时还在信里同她说了另外一件事——
是浔王代天巡狩,会路过锦州城这个消息的来源。
这个消息的来源十分蹊跷。
一日清晨,宋时在自家院子里捡到了个竹筒,竹筒里面有张字条,写的就是浔王要路过锦州的消息。
得了这个消息,他也多方打听了一番,觉得消息八九不离十,就去找洛雪,但洛雪不在,他便递信去了览星阁。
后来,宋时一直觉得,既然消息是真的,浔王也来了锦州,那这消息是怎么来的,是谁递的,也就无所谓了。
可自从出了传信者失踪的事后,他再回想,便总觉得这场祸事,或许与此有关。
书信的最后一张,正是宋时从竹筒里拿出来的,那张写了浔王将要路过锦州的字条。
字迹娟秀,似是女子写的,但一笔一划又极尽陌生,看不出什么。
“姑娘,如何?可能找到我儿?”